#

科研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清华长庚获批3项202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月28日电(通讯员 杨森)近日,北京市自然基金委公示了202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拟资助项目名单,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申报的“侵袭性胶质瘤病灶抗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塑造研究”、“解毒凉血健脾方阻抑囊泡介导PS/FOXO3/SIRT1通路治疗急性肝衰竭机制研究”、“肠系膜脂肪组织B细胞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肠道屏障损伤及肠道细胞焦亡的作用研究”项目获批立项。

  我院高度重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组织工作,根据北京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挖掘和发展相应的基础性研究,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以促进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支持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我院将继续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聚焦临床问题,以医工交叉为突破,以价值科研、有组织科研为重点,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项目一:侵袭性胶质瘤病灶抗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塑造研究

  

  侵袭性脑胶质瘤病灶面临着外科切除困难和药物难于靶向的困窘,因复发及侵袭播散,胶质母细胞瘤(GBM)易致患者死亡。本项目将绘制侵袭性脑胶质瘤病灶免疫微环境图谱,解析侵袭型脑胶质瘤病灶免疫微环境与肿瘤侵袭迁移的串扰机制,寻找改良侵袭性脑胶质瘤微生态的方法,提出通过生态治理来重塑抗肿瘤免疫的理念,期待开拓GBM免疫治疗的新思路。本项目获批202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杨学军,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外科部部长、神经外科主任,在脑胶质瘤及恶性脑肿瘤手术切除、分子病理诊断、新型综合治疗和临床试验治疗方面造诣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及天津市重点项目等20余项;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为主发表中英文论文250多篇;主编、副主编、参编神经外科、神经肿瘤专著及教材35部、48个章节;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成果。

  

  项目二:解毒凉血健脾方阻抑囊泡介导PS/FOXO3/SIRT1通路治疗急性肝衰竭机制研究

  

  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急性肝衰竭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凋亡细胞来源——囊泡(ApoEVs)是新发现的致炎因子,其诱导巨噬细胞促进急性肝衰竭炎症损伤的机制至今未明。本项目基于前期研究基础,提出“凋亡细胞囊泡通过“PS/FOXO3/SIRT1”信号轴诱导巨噬细胞生成TGFβ1促进急性肝衰竭炎症损伤,解毒凉血健脾方通过阻抑这一过程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假说,试图通过对中医药阻抑肝衰竭进展机制的深度解析,助力临床诊疗方案的优化和药物研发。项目获批202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刘慧敏,医学博士,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梅奥诊所访问学者,北京市卫生优秀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发基金、北京市医管局、北京中医药科技项目等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30余篇。以主要执笔人参与撰写《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及2023版诊疗指南,获中华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及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项目三:肠系膜脂肪组织B细胞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肠道屏障损伤及肠道细胞焦亡的作用研究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生机制复杂,病情进展存在不可预测性。肠道作为SAP中最早、最常见的受损器官,对SAP的转归有重要影响。本项目以肠系膜脂肪组织(MAT)为切入点,探讨其在SAP相关肠道屏障损伤中的作用,为阐明肠道屏障损伤机制提供新证据,为SAP的病情评估与疾病诊疗带来广泛的应用前景。本项目获批获批202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黄勍,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主持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青年启动基金1项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1项,参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与首都特色临床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