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外科部 - 肝胆胰外科 - 科室动态

【六周年】董家鸿院长获2020年度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住培基地负责人”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1月5日电杨威 尚皓 供稿))10月31日-11月4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2020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大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了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高教司领导和各省健康委负责毕教工作的领导出席。会议表彰了10名2020年度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住培基地负责人”,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榜上有名。

 

董家鸿院长(左五)在领奖现场

 

 

董家鸿院长简介

 

  董家鸿,医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     

       董家鸿教授是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和肝脏移植专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精准外科”新理念,创立了精准肝胆外科范式。这一理念已被广泛应用于胰腺外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整形外科、介入治疗科等诸多临床专科领域,促进了当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研究方向有精准肝脏外科、数字外科、复杂胆道病与肝脏移植等。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百余篇,主持制订11部行业指南。主编出版专著5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20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一等奖3项,以合作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鉴于其对当代外科发展的引领性贡献,法国国家外科科学院、美国外科学会和欧洲外科学会同时授予他外籍院士或荣誉会士。 董家鸿教授创立并践行精准医疗、精益管理、精诚服务的“三精医疗”理念,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

  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临床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美国外科协会荣誉会士、欧洲外科协会荣誉会士、法国国家外科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美国外科学院院士、国际消化外科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消化外科协会(ISDS)执行委员,国际外科、消化科和肿瘤科医师协会(IASGO)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常委、国家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应用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肝脏肿瘤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整合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华消化外科杂志》总编辑。

  

  

 附:2020“优秀住培基地负责人”|不忘初心,匠心前行 ——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

  

  “开别人开不了的刀,治别人治不了的病”—这是我国“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院士的人生信念,也是董家鸿院士对于“道与术”的终身追求。

  我是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17级肝胆外科的一名住培医师,同时也是董家鸿院长清华大学“英才计划”的临床博士后。2009年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期间,就不时听闻董家鸿老师的很多故事。那时的男生痴迷于武侠,会把自己的武侠梦寄托于现实的外科学习中,于是便有人编纂出了“外科界的四大高手”:南陈、北董,东彭,西岳。这里边的“北董”就是我现在敬爱的董家鸿老师。而于那时的我,对董家鸿老师的喜爱,也仅开始于“北董”的称呼,因为他离我最近。后来,随着对外科学习的深入和对肝胆系统复杂功能的好奇,促使我更多地阅读了董家鸿老师编辑的书籍,对老师学术造诣的认识也更进了一步,但这时的董家鸿老师更多地存在于我所认知的书籍里。

 

  医者慈悲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我对董家鸿老师外科学技术的真正真正的认知来自2016年的一次手术直播。那是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面向全球进行的一台终末期泡型肝包虫病行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的手术直播。患者是一位中年的藏区牧民,董家鸿老师的慈悲和大爱深深的感染了我,而他精湛地如艺术般的手术操作更让我叹为观止。后来我才知道,这台全球点击量达4700余万次的手术仅仅是董家鸿老师情系藏区的冰山一角。为了解决长期困扰牧区藏民的包虫病,董家鸿老师牵头制定“包虫病清灭行动计划”,并亲自率领团队先后10余次踏上高原,不顾高原反应,联合全国多个中心专家对青海省包虫病人进行诊治。“彻底消灭包虫病是我毕生的追求”,老师如是说也如是在做,身体力行地将医者的慈悲之心洒在三江源大地,洒在祖国高原的每一寸土地。

  2020年新年伊始的疫情,为中华大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开展线上服务进一步加强湖北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全力支援湖北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工作,董家鸿老师第一时间奔赴疫区了解抗疫的攻坚难题。2020年2月25日下午,董家鸿老师和清华大学尤政院士合作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正式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完成部署,开始用于病人的诊治。这一系统可同步实现智能化影像诊断、临床分型及定量分析三种功能模块。比起传统的人工阅片,它的效率大大提高,在5-10秒内即可完成疑似病例的胸部CT阅片,并通过经过深度学习训练后的分析系统,给予相关的临床分析,显著提升新冠肺炎诊断效能,为抗击疫情进一步提供了保障。

 

2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胆外科专家董家鸿教授(中)来到武汉雷神山医院进行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5G会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图

 

    “我们就是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赋能于前线的医疗队,提高整体‘战斗力’,减少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负担和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的诊疗效率。”董家鸿老师说。当日,董老师还赶赴武汉雷神山医院,通过5G网络与北京、上海等地专家连线,对病区内一名危重症患者进行远程会诊、调整治疗方案,加速了病人的康复。此次会诊应用了新研发的远程协同诊疗体系,实现了大量数据超低延时传输,清晰地呈现了患者肺部CT这一重要影像检查。董老师还向媒体分享了社区管控、医疗资源应急调配的经验和反思,并将智能诊断系统发布在互联网,供全世界下载使用,同时与美、韩、泰、意等多国研究机构合作研发更适用于当地情况的新冠肺炎智能化产品,为日益严峻的全球疫情防控贡献出中国力量。 此外,在疫情开始初期,全国医院因抗疫需要,日常医疗工作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大量身患严重疾病的患者就医困难。对此,董家鸿老师通过中国医师协会平台呼吁全国医师同道,在倾力投入疫情防治工作的同时,需对急性伤病和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的患者做出及时治疗,切莫顾此失彼。他率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成为北京首个疫情期间常规收治病患的医院,挽救了大量急性发作疾病或肿瘤疾病患者。作为董家鸿老师学生中的一份子,我有幸参与了“新冠肺炎”数据的整理和筛查工作和临床患者诊治工作。在老师赴疫区临行前,谆谆教诲我们要满怀慈悲之心,不畏困难,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共同实现抗疫的伟大胜利。

 

  匠心专注

  医者,匠心于行,承生命之重。

  虽然身兼“医、教、研、管”四职带头人,但“医”一直是董家鸿院长孜孜以求的始终。无论日程安排的多紧凑,门诊和手术永远都是院长不会耽误的工作之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与病人面对面的接触,才能真正的成长和学习”。简单的话语却警醒着多少临床工作者不要忽略医疗的本质,一定将“人本”放在首位。病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也是珍贵的资源,更是不可多得的知识财富。董院长告诉我们,他的老师黄志强院士曾说过每一个病人就是一本教科书,但当时的他还太年轻,没能理解这其中真正的含义,学习积累到了现在,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珍贵。所以他希望我们以及医院里的年轻骨干都能比他更早理解这些宝贵经验的真正含义,以工匠之心,满怀慈悲,行医学之义。正是这种信念,促使董家鸿老师不断探索外科“禁区”,在一次次突破中凝练出“精准外科理念”,并将其付诸临床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我国第一例体外肝脏手术,国际第一例体外肝脏手术治疗终末期泡型肝包虫病,国际第一例保留尾状叶的肝次全切除术……

 

 

  “手术台上的董家鸿老师总会有一种让人心安的魔力,好像就没有问题难得倒他”,一位进修医生曾很认真的跟我感叹道,“这就是大师的工匠之心,他就是外科的高峰”。年至60岁的董老师以他充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常常让人忽略他的年龄。现在每周董老师还会保证3台以上的手术工作量,也不会缺席其他临床医疗工作。从晨间查房到全科讨论,即使再忙,他也会打起精神对我们最基层的住院医进行教学,所讲解的问题细致入微。手术台上手把手教导下级医生标准的操作;对每一台外科手术的精益求精,使得大量晚期肿瘤患者获益;把每一台手术都做成一个艺术品,挑战医学的“高原”,勇攀医学的“高峰”,也成为所有董老师学生的信念。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记得董家鸿老师曾经说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踌躇满志的我们总会因为各种生活的琐碎压垮了斗志,打击了精神,阻碍了前进,但每次回想起青春年少时的热血,又有了前进的动力。不成熟的我常常在想,是否伟人从一开始就光芒四射,鹤立鸡群,但我的老师用默默无闻的行动,无声却有力的举措教会了我平凡可以造就伟大,心系天下,勇往直前,愿我们归来还是满怀武侠梦的初心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