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专科部 - 康复医学科 - 科室动态

康复医学科脊柱侧弯病例的思考

  来自河北的张先生腰痛十余年,近半年明显加重。走路出现跛行、不能直立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以前腰疼贴两幅膏药对付一下就过去了,现在什么治疗都不管用了”他无奈的说。由于腰间盘突出产生疼痛,从而出现避痛姿势,长期处于异常姿势下,导致其非结构性脊柱侧凸(弯)。

  非结构性脊柱侧弯是指某些原因引起的暂时性侧弯,一旦原因去除,即可恢复,但长期存在者也可发展成结构性侧凸。其产生的病因很多,如姿势性侧弯、腰腿疼痛(如椎间盘突出肿瘤)、双下肢不等长引起、髋关节挛缩引起、炎症刺激(如阑尾炎)、癔症性侧弯。其发病率较低约占脊柱侧弯的10%。

  

  针对其疼痛与功能问题,首先进行整体评估进而制定有效的康复计划。SFMA评估功能及疼痛,从对称性评估发现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的根源;悬吊技术评估肌肉的强链、弱链;呼吸模式以及静态的姿势评估也是重中之重。        

  康复计划如下:

  一、物理因子治疗 脉冲短波电疗、中频电疗治疗 4 周。脉冲短波治疗采用微热量,每次 15 min ,每周 5 次。中频电疗每次 20 min , 每周 5 次,共 4 周。

  二、悬吊训练 采取低负荷、躯干水平悬吊位置下进行的闭合链训练, 逐渐提高深层稳定肌群的力量、弱链及平衡 , 每次 20 min ,每周 3 次 , 共4 周。

  三、HUBER 360 在国外研究已经被证实针对慢性腰背痛科学有效的。锻炼脊柱深层肌肉活动性与协调性,本次训练垫高左侧,纠正身体力线。

  四、矫正体操 卧位或匍匐位进行,体位减少或消除纵向的负荷,同时可利用部分肢体的重量做躯干肌肉练习负荷。

  支具 佩戴支具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侧弯类型、节段、严重程度及患者骨骼发育生长情况。据文献报道,Cobb角35°以内的侧弯,Risser征2级及以下的患者,支具治疗有效率75%以上。

  

  两周治疗前后对比

  

  

  

  经过两周的治疗,张先生姿势有所改善,但是神经源性疼痛仍无法根治。骨科专家会诊后指出:腰椎间盘由于长时间供给不足已发生钙化,需考虑手术治疗。张先生听后悔不当初,如果能及时发现及时就诊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耽误了病情。

  听到这里,腰痛我们还敢再忍吗?不管是什么疾病我们都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那么脊柱侧弯我们如何能尽早发现呢?

  

                                                                                      X光检查Cobb角测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侧弯畸形也进一步发展,导致椎管狭窄、后突增加、脊柱失代偿,也是背部疼痛、神经根疼痛、外形不对称及心肺功能下降的根源。给病人造成极大地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看了这个病例分享后,希望大家重视腰痛,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针对腰痛患者使用规范化路径全方位整体评估,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计划。每年度举办的腰痛学校也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1] Machado LA , Azevedo DC , Capanema MB , et al .Clientcentered ther apy vs exe rcise therapy fo r chro nic low backpain:a pilo t r andomized contro lled trial in Br azil[ J] .Pain

  Med, 2007 , 8(3):251 -258.

  [ 2] Che n C , Hog g-Jo hnson S , Smith P .The recove ry patternsof back pain among w o rkers with compensated o ccupatio nalback injuries[ J] .Occup Enviro n Med, 2007 , 64(8):534 -

  540.Epub 200703-26.

  [3] 郭险峰, 张大成, 陶莉.216 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 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 , 16(6):556 -559.

  [4]Vikne J, Oedegaard A , Laerum E, et al.A randomized study of new sling exercise treatment vs traditional physi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whiplash-associated disor-ders with unsettled compensation claims[ J] .J RehabilMed, 2007, 39:25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