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诊疗 - 专科专病 - 外科部 - 血管外科
外科部

血管外科

认识静脉曲张

  什么是下肢静脉曲张

  在各种血管疾病中,下肢静脉曲张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下肢静脉曲张从外观上来看,多表现为扭扭曲曲像蚯蚓一样的青筋突起,有时还会出现小腿皮肤萎缩、脱屑、色素沉着,更有甚者会出现反复的破溃。

  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壁薄弱,瓣膜功能不全而导致的静脉延长、弯曲、扩张。主要表现为: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感,伴肢体沉重感,久站或午后感觉加重,在平卧、肢体抬高或穿戴医用弹力袜时减轻;中后期会出现静脉迂曲、扩张,高于皮肤表面;后期可能会出现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肢体肿胀(晨轻,午后加重);严重时也有可能会并发出血或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曲张的发病原因

  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先天性静脉壁薄弱;深静脉、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浅静脉系统压力升高,从而出现静脉曲张;肥胖、慢性咳嗽、腹压增高、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等行为使瓣膜承受过度的应力,而引起静脉曲张。

  确诊静脉曲张的检查手段

  确诊静脉曲张可以通过完善下肢静脉瓣膜功能检查及下肢静脉超声。瓣膜功能检查能明确返流的严重程度,对静脉曲张的预后做出判断,指导进一步的治疗方案;超声主要是除外深静脉内是否存在血栓或狭窄、闭塞等情况,明确静脉曲张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必要时也需完善下肢静脉造影,以判断是否存在手术禁忌。

  静脉曲张易发人群

  相比正常人群,通常父母一方有静脉曲张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静脉曲张。此外,一些需要长时间站立的职业,如教师、纺织工、理发员、农民、售货员,交通警及军人等以及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怀孕、肥胖等人群都容易被静脉曲张“盯梢”。

  静脉曲张治疗手段

  目前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保守治疗

  适用于下肢静脉曲张初期及不愿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主要采取的措施是:1、佩戴医用弹力袜。医用弹力袜是根据人体压力梯度而设计的一种促进血液回流的弹力袜,需根据腿围来进行匹配,不需24小时全天穿戴,可在活动及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佩戴,弹力袜分短筒、长筒两种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2、避免久站久坐,适当进行锻炼,通过运动时肌肉收缩来促进血液回流,从而改善症状;3、适当抬高下肢,在休息时可适度抬高下肢,通过重力作用来促进静脉回流。另外,静脉曲张的患者我们不建议长时间的热水泡脚,这样会减慢血流的速度,易引起血液淤滞,从而加重症状。

  第二种:肢体硬化剂治疗  

  适用于下肢静脉曲张初期、美观要求较高或交通支存在返流的患者。通过注射药物来闭塞病变的血管,不需开刀,门诊即可完成治疗。

  第三种:静脉结扎治疗  

  适用于下肢静脉迂曲扩张严重(尤其是大隐静脉主干)及浅静脉血栓的患者。通过点式剥脱的方式将曲张静脉剥离,彻底去除病灶。

  

  第四种:射频电流导管消融治疗

  适用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是一种微创、无痛、美观,几乎没有手术切口。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导管经皮肤穿刺口(约2毫米)导入病变静脉。导管将能量以热能方式传递至静脉壁。静脉壁随即收缩并闭塞。病变静脉闭塞后,下肢血液即改变路径,经其它健康静脉回流至心脏)。

认识腹主动脉瘤

  什么是腹主动脉瘤?

  也许大家对腹主动脉瘤还比较陌生,但实际上这种病并不少见。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因为腹主动脉瘤破裂而不幸离世。腹主动脉,就是人体腹部的大动脉。而腹主动脉瘤是人体的腹主动脉由于某些原因而扩张并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动脉瘤和我们通常理解的肿瘤不一样。一般人理解的肿瘤就是体内长了一块东西,而且会越长越大。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肿瘤还可以侵犯到周围的器官或者转移到远处的器官。而腹主动脉瘤则不同,它是腹主动脉出现了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它本身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是却非常凶险。如果腹主动脉突然增大并扩张到一定程度,很有可能破裂并引起致命的大出血,就好像是把气球吹破了。

  而腹主动脉是人体大动脉里发生动脉瘤机率相对高的部位。其发病多见于老年人,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在65岁老年人中,发生率大约8%。  

  多大的动脉瘤会有危险?

  到底多大可称之为动脉瘤,而瘤体具体到多大会有危险呢?一般来说,腹主动脉瘤的管径要比周围正常的血管大一倍。正常的腹主动脉血管大概有1.5cM到1.8cm的直径,大于该数值的一倍就称之为动脉瘤了。如果继续扩大,接近4、5cm以上,那么危险性就很大了。目前国际上的标准是,如果动脉瘤接近5cm,或者说动脉瘤不到5cm,但扩大速度比较快,半年增加7mm,那么就比较危险了。因此如果动脉瘤增长速度比较快,或者大小接近5cm,就应该及时求医。另外,女性患者即使动脉瘤直径<5cm,也需要积极治疗。  

  腹主动脉瘤有什么症状?

  腹主动脉瘤早期,或者在没有达到一定大小的情况下,一般没有症状。直径4、5cm以下的腹主动脉瘤,瘤体破裂的危险性相对小,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仅仅是偶然间会摸到腹部有一个跳动的包块。早期通常不容易发现,因为瘤体并没有明显造成病人太多的痛苦。随着动脉瘤增大就会出现其他症状了。

  其中第一个就是疼痛。当疼痛加剧时,往往预示着动脉瘤马上要破裂,甚至已经破裂,那时就为时已晚了。有时候病人会感觉到丝丝隐痛,这是因为包块大了,顶在那儿不舒服。直径较大的腹主动脉瘤,外壳变得很薄,按压也会有疼痛的感觉。

  另外一个症状就是动脉栓塞。由于血管局部膨大,血液流动时就会产生涡流,这个涡流会造成动脉壁内层形成血栓,这就是医学上所谓的附壁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流流向下肢,造成下肢动脉的栓塞。病人会表现为突然的下肢疼,甚至走不了路。有的病人就是因为下肢缺血才发现腹主动脉瘤的。所以多数动脉瘤是病人自己偶尔发现的,也有一些病人的动脉瘤是在正常体检过程发现的。比如查体做肝胆肾脾B超,做腹部或盆腔CT检查,偶然发现主动脉鼓了一个大包。  

  腹主动脉瘤如何治疗,需要手术吗?

  一般来说3、4cm以下、没有症状的,可以不用手术,暂时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就是控制动脉硬化,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说戒烟,调整饮食结构,控制高血压等。同时,每半年到一年要做超声多普勒检查或CT检查,了解动脉瘤的进展速度以及大小变化情况。当动脉瘤已经达到4、5cm以上,就要考虑采取外科干预。因为这个时候,动脉瘤破裂的几率比较大,危险性很高。  

  外科干预的手段又有哪些呢?

  目前针对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手段主要有两个:

  一个就是传统的开刀手术。就是切掉动脉瘤,然后接上一段人造血管,用其代替动脉瘤所在部位的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液流通,这样就去除了动脉瘤破裂的危险。虽然这种手术创伤较大,但比较彻底,如果病人一般的情况比较好,对手术的耐受度比较高,采取这种方法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手段。

  另一种外科的治疗手段就是近十几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支架技术,通过在主动脉腔内放置一个带膜的大支架,来进行血管腔内的隔绝。所谓隔绝就是把这个支架放在血管里边,使得血液通过这个支架内流动,而不对动脉瘤壁产生压力,这样就避免了动脉瘤破裂的危险。这个技术是一项比较新的技术,而且创伤比较小,仅仅需要在两侧大腿根穿刺两个眼,就能够解决。这个手术叫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也叫腔内修复手术。术后第2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不影响正常进食,数天即可出院。 

认识颈动脉狭窄

  什么是颈动脉狭窄

  人体供应脑部的血管包括一对颈动脉和一对椎动脉,其中两条颈动脉供应大脑前部血供(掌管人的感觉、运动及语言等重要功能)为脑组织提供80%以上的供血。当发生颈动脉狭窄时,脑供血明显减少,一旦颈动脉狭窄部位斑块碎片脱落,就会顺血流堵塞脑血管,引起脑梗塞,导致中风。据统计,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20-30%与颅外颈动脉病变尤其是颈动脉狭窄有关。

  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试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卒中风险的关系有清晰的描述。在18个月的内科药物治疗期间,狭窄程度为70-7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19%,狭窄程度为80-8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28%,狭窄程度为90-99%的患者卒中风险为33%,对于近全闭塞的患者风险下降。

  颈动脉狭窄引起脑卒中的表现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即“小卒中”:突然发生头昏目眩,一侧眼晴一过性发黑,言语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持物不稳,口角歪斜等,常于24小时内恢复。这些表现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小斑块脱落,导致颅内小动脉栓塞所造成的,也是重要的“预警”信号,如果继续发生较大斑块脱落,造成相对粗大的颅内动脉栓塞,可导致急性大面积脑梗塞,引起永久性的偏盲、偏瘫、偏身感觉及语言功能障碍等。  

  颈动脉狭窄有哪些危险因素

  颈动脉狭窄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颈部表现,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肥胖、高龄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精神紧张、缺乏运动)等。这些危险因素同时容易造成冠状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等重要血管疾病。因此颈动脉狭窄患者需要联合血管外科、心脏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麻醉科、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联合评估全身血管以及其他慢性疾病情况,同时,有冠状动脉、主髂动脉、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也应评估颈部动脉。  

  颈动脉狭窄的影像检查手段

  颈动脉彩超检查能够做出初步判断,但其受检查技师操作经验及主观判断影响大。为了进一步指导手术治疗,还需要明确颈动脉狭窄部位、长度以及程度、斑块成分等详细信息。颈动脉血管造影(DSA)能准确检查出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是诊断动脉病变的金标准。近年来,应用无创的CT血管增强(CTA)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同样可以得到全面的动脉狭窄信息,通过三维建模从不同的角度显示血管结构,良好地识别不稳定斑块。  

  颈动脉狭窄的规范化治疗

  预防颈动脉狭窄的首要措施是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要清淡,避免高盐高脂饮食;吸烟的人要戒烟;保证睡眠质量;加强运动,定期体检。

  但是如果颈动脉已经出现狭窄,就需要借助药物治疗、外科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结合降压、降脂以及降糖药物的治疗,可以延缓动脉硬化狭窄闭塞的发展,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动脉斑块。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或有“预警”信号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是首选治疗方案,有经验的血管外科医师可以娴熟地胜任该项手术,术中适当应用转流管以及补片可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提高疗效。近年来,由于安全有效的支架输送系统和支架的发展,尤其是脑保护装置的应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上的应用日益增多,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大为缩短,特别是伴有心肺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该治疗措施。目前研究表明,CEA与CAS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远期的随访结果大致相当,具体手术治疗方案需要由有经验的专科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颈动脉狭窄术后应该注意什么以及如何复查?

  颈动脉狭窄术后应当严格控制血压,过高将发生脑出血、过低将发生脑梗死,及时增减降压药物使用。CAS术后支架压迫颈动脉窦可能出现心动过缓等表现,需要监测心率,警惕XX洛尔等药物的使用。CEA术后颈部有纵行切口,应关注引流液的色与量,尽早拔除引流管。为预防颈动脉再狭窄,建议患者术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降脂药物。

  建议颈动脉狭窄术后患者,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此后每年,前往手术医师门诊复诊,复查颈动脉超声、颅脑MRI等相关检查。

认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一、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人体的动脉好比一个输油管道,动脉血每时每刻在动脉中流动,就好比人体内的原油,心脏就像一个油泵,通过不同管道将能量源源不断输送至各组织器官,通向下肢的管道主要包括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小腿的动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动脉内壁上形成,随着斑块不断增大,管腔逐渐狭窄,管道通畅性受到影响,流向下肢的血流就会减少,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时,供应下肢的血流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出现下肢缺血症状。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见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管外科范畴,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例有逐年增多趋势。中国目前大约有2000万患者,估计每年还会继续增加约60万人。本病在欧美国家更为多见,据文献报告,70岁以下人群为3-10%,70岁以上人群为15-20%。该病患者大部分为男性,多在老龄人群中发病。

  三、什么原因容易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饮食结构不够健康,嗜好甜食,偏好高饱和脂肪食物如红肉,过多摄入食盐,缺少运动,体重超标易发生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血脂疾病。而糖尿病、吸烟、高血压和高血脂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四大杀手。糖尿病可以增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3-5倍,而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病变往往比其它患者要严重的多。吸烟是公认的人类健康杀手,同样吸烟也可以造成动脉收缩,促使动脉狭窄,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加重肢体缺血,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血管损伤,容易形成斑块造成狭窄。高血脂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也容易发生血管狭窄,导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环境也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关系密切。寒冷、潮湿的环境容易发病,所以北方的发病率较高,天气变冷,血管收缩,也会导致原有病变的加重,因此,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经常在冬天出现症状恶化。

  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什么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常表现为发凉、麻木,腿部肌肉会出现痉挛,俗称“抽筋”,由于这些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很容易与其他病混淆,所以常会被病人误认为是老年人缺钙或是腰椎病,误诊误治,延误了自己的病情。因此要提醒出现了以上这些症状的病人,应到正规医院的血管外科通过科学的检查手段确诊。

  如果病变继续发展,就会出现跛行症状。医生把这种疾病引起的跛行称为“间歇性跛行”,特点是在行走约数百米至数十米后,出现下肢疼痛,通常表现为小腿肌肉的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它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继续活动疼痛可以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需及时治疗。

  如果出现跛行症状仍没有诊治,病变继续恶化,就会出现“静息痛”,患者即使在不运动的时候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更重,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这个阶段患者必须赶紧积极治疗,否则就会进入疾病晚期。

  进入晚期后,脚上即使破了一点也非常不容易愈合,下肢逐渐出现坏死,最终只能截去坏死肢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五、 腿疼都是得了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吗?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跛行、腿痛患者都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腰椎疾病可以导致腿痛、跛行。腰椎疾病的疼痛为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的放射痛,通常坐下或者蹲下休息可缓解症状。另外,骨质疏松、关节炎都可以表现为下肢疼痛。所以老年人出现无明显原因的肢体疼痛时要进行血管方面的检查,以免误诊。

  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静脉曲张、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诸多血管外科疾病统称为“脉管炎”的现象,这也是一个误区。其实“脉管炎”是血管外科疾病中的一种,全称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有吸烟史的青壮年男性。“脉管炎”在症状上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并非同一疾病,治疗方式有所不同,需在正规医院的血管外科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危险吗?

  许多老百姓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是“老寒腿”,挺常见的,穿暖和点,或者在小诊所抓点药,开点止痛片,贴个膏药,熬过这个冬天就没事了。但是,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发展可以看出,这个疾病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如不及时去正规医院诊治,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截肢甚至死亡的危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了解这种疾病的危险性:所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年的死亡率为10-15%,“间歇性跛行”患者5年死亡率为30%,而出现“静息痛”、溃疡坏疽的重症患者,其5年死亡率高达70%,重症患者1年的截肢率达30%。

  七、怎样知道得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此危险,一定要尽早就医。然而,由于该病早期的症状不够典型,患者一定不要自我诊断,自我治疗,这样一方面会延误病情,另外滥用药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病人应该到有血管外科专科的正规医院通过科学的检查手段确诊。比如动脉压力测定、下肢动脉彩超、CTA、核磁共振(MRI)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肢体动脉狭窄与闭塞。必要时医生还会建议行动脉造影检查,向血管内注入在放射线下显影的造影剂,利用X线准确的显示血管内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经诊断,就要尽早开始治疗,避免病情恶化。治疗包括一般常规治疗、药物治疗、腔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血管外科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包括:戒烟,戒烟可以明显延缓病情的继续加重;合理安排膳食,多食用低盐、低糖、高纤维素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食物,如豆类水果、蔬菜等;进行适当的步行锻炼,坚持每日数次散步60 min,可增加患肢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缺血,对行走困难的患者介绍一种运动方法,即患肢抬高1-2min、下垂2-3min、平卧2-3min,足部旋转,屈伸,反复锻炼20-30min;注意足部护理,保暖,避免肢体受伤。一般治疗还包括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诱发下肢动脉硬化的疾病。

  除了按时服用降糖药、降压药和降血脂药控制好血糖、血压和血脂外,对于跛行症状较重的患者,血管外科医师还会给患者开一些扩张动脉的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的药物,必要时开一些止痛药,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疾病的继续发展、改善肢体缺血、缓解疼痛和促使溃疡愈合。

  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通过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只有一部分重病患者,如严重跛行影响生活质量,出现“静息痛”,甚至肢体溃疡坏疽的患者需要采取腔内治疗和手术治疗。

  腔内治疗也被称为介入手术,是指选择人体相对表浅没有病变的血管,如大腿根部的动脉、肘部的动脉等,用特殊的穿刺针穿一个小眼,从这个穿刺眼放入一些特殊的导丝和导管,在X线的监视下,到达病变血管,最先进的治疗方式是通过特殊的斑块切除导管切除堵塞血管的斑块,以及防止再狭窄的药物涂层球囊进行扩张治疗,此外,对于较粗的血管,如主动脉和髂动脉,传统的记忆合金支架治疗仍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腔内治疗不是开刀,治疗后只在人体上留下一个穿刺的针眼,对血管以外的任何组织都不造成伤害,患者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

  但腔内治疗并不一定适合所有患者,有些病变更加严重的患者仍然需要开刀手术,疏通狭窄的部位,有时需使用自体血管或人造血管“搭桥”,将血液通过新建的“桥”重新输送到病变远端的血管。

  无论是腔内治疗还是开刀手术,手术后,依然需要药物治疗,药物起到巩固术后疗效、延缓疾病复发的作用。

  九、怎样才能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预防为本,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极大的降低发病的危险性:(1)戒烟;(2)低盐、低脂肪、低糖的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3)适当的健身锻炼可以控制体重,等于经常让血管做体操,可以增强弹性,防止老化;(4)善于调整情绪,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压抑;(5)注意保暖,但不可用暖水袋暖脚或热水泡脚,部分患者可能因皮肤感觉减退、对热不敏感而发生烫伤。

  定期到医院行正规全面的身体检查,能够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诱发因素。当发现自己患有这些疾病时,就有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血压、降血糖或降血脂的药物,避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易患因素。

  最后提醒广大老年朋友,如果出现下肢不适,既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乱投医,尽快到有血管外科的正规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否则,本来通过保守治疗或是简单的手术方案就能改善症状、稳定病情的早期下肢动脉硬化,就会发展为严重的“静息痛”甚至溃疡坏疽,此时再治疗不仅增加了治疗花费,而且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认识肺栓塞,认识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通常是下肢深静脉中的血栓脱落,经过心脏后堵塞肺动脉,使得肺脏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不能完成,无法给组织供氧,是一种可以危及生命的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的“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也称为胸痛三联征,但只有少数患者可以同时出现以上三个症状,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根据栓塞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不同,出现胸闷气短、憋气、咳血、胸痛、呼吸费力等,严重者突然晕厥,甚至猝死,其中大面积肺栓塞的死亡率可达60-70%。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70%~95%是由于深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循环进入肺动脉。肺栓塞是继心梗及脑梗后第三大心血管疾病,每年美国约有100,000 至180,000新增死亡患者。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是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后血栓持续未溶解,经过机化、纤维化、重构导致肺血管阻塞,进而引起肺动脉压力升高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5%的肺栓塞患者发展为CTEPH,若未得到正确而及时的干预,CTEPH可以进展为右心衰竭最终死亡。肺动脉压力越高,预后越差,当平均肺动脉压大于40mmHg,如不接受治疗,5年生存率仅为约30%。

 

肺动脉高压病理生理变化

  目前CTEPH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药物治疗适合于轻症患者,重症患者首选肺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但手术需开胸、建立体外循环,手术复杂且难度大,死亡率很高,部分患者术后肺动脉高压改善不明显。近几年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对于无法耐受手术或手术后效果不佳的病人,有文献报道腔内技术球囊扩张肺动脉狭窄部位,改善肺动脉循环,降低肺动脉高压,可以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其优势在于腔内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可反复多次治疗,风险明显低于传统开放手术。但由于患者肺动脉压力高,即使微创手术,仍有手术过程中损伤肺动脉,术后出现再灌注性肺水肿等风险,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血管外科自2014年开业以来在吴巍巍主任的带领下成立静脉疾病中心,着重开展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建立院内血栓性疾病防治体系,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在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清除、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腔内治疗,慢性血栓后综合征的腔内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临床与科研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为广大患者解决了病患之苦。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球囊扩张成形术的开展为长期饱受肺动脉高压痛苦的患者带来了改善的机会。

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已成为美国第三大心血管疾病,是美国可预防院内死亡的最常见病因。

  血栓后综合征是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压力增高,出现下肢疼痛、肿胀、水肿、静脉营养改变,甚至出现静脉性溃疡等症状,与下肢静脉梗阻、瓣膜破坏反流相关。有20-50%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1-2年内出现血栓后综合征,其中5-10%的患者出现静脉性溃疡症状。目前国内外对于静脉血栓症的治疗大部分是单纯抗凝治疗,单纯抗凝治疗可以预防血栓复发,但无法有效清除血栓预防血栓后综合征。微创经皮穿刺机械取栓术可达到根治和降低复发的双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