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搜狐健康报道:清华长庚三精医疗响应医改 肝胆外科3D技术助力精准

   发布时间:2015-03-19

  2015年3月15日两会落下帷幕,在新医改迈入深水区的时代背景下,医保改革、分级诊疗、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与探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造健康中国。医疗改革的必然趋势对医院发展理念与管理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北京市市属的第22家新成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以下简称“清华长庚”)借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管理、运行体制,成为了探路医改的焦点之一。响应医疗改革的号召,清华长庚首任执行院长、国际知名肝胆外科专家董家鸿教授首倡发展“三精”医疗,即针对每一个病患正确选择和精确应用适宜治疗方法,打造“精准医疗”;通过合理资源调配、全流程的成本调控,获得效益/耗费最大化,创建高效的“精益医疗”;以舒适、温馨的人文化医疗服务,营造有温度的医院,谓之“精诚医疗”。

  2015年3月18日下午14:30,媒体见面会准时召开,“清华长庚‘三精’医疗响应医改,肝胆外科3D技术助力精准”的主题吸引了来自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等十余家媒体。

  3D技术助力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是“三精”医疗的基石。其核心是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医疗相融合,借鉴循证医学方法,个体化选择最低消耗、最小损害、最佳疗效作业。

  传统医学向精准医学的转变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清华长庚首任执行院长董家鸿教授早在2006年即敏锐的捕捉到这种医学范式的转变,并在肝脏外科领域于国际上首倡“精准外科”理念。经过近10年的研发和探索,开发了系列精准肝脏外科技术,逐步构建了精准外科的理论框架。目前,这一理念已相继被引入神经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等其他外科领域。近期,董家鸿教授率领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外科团队,通过现代3D影像重建和打印技术在肝胆外科手术中应用,将精准外科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3D打印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打印技术的精准化发展,逐步应用于机械设计、工程建筑、教育等领域。医学领域内,则在牙科、骨科等专科领域已有应用。董家鸿教授在国内外率先将3D技术包括重建、手术规划和影像引导应用于肝胆胰外科手术,“3D打印技术在肝胆外科的应用与推广,为复杂肝脏病例的精准化手术治疗开辟了一条路径。它不仅进一步明显提升了外科手术的精准性,而且为年轻医师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加快速地理解和实施手术方案,加快年轻医师的培养进程。”截至2015年3月15日,董家鸿教授率领清华长庚肝胆胰外科医师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完成10例胆道癌症精准根治性切除。

  “3D打印技术在准确定位病灶与重要脉管结构的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董家鸿教授介绍说。肝胆病变因其结构、生理和病理的复杂性,外科手术多极具风险和挑战。肝脏内密布纵横交错的四组脉管结构,血流极其丰富,要想完整切除被众多重要脉管包绕的病灶,外科医师在操作时就需要如同“庖丁解牛”般在密布丛生的血管、胆管间隙内进行解剖分离,避免血管及胆管损伤和大出血。这就要求术者在术前和术中精确评估和确定病变范围及其与周围管道的三维空间关系,并确定手术入路和作业流程。在传统肝胆手术中,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等都只能在屏幕上提供二维视野,医生需要结合自身经验对术前二维图像在头脑中进行重建,想象术中管道走形和分布的立体情景。经常会出现“想不出来”或“想错了”的状况,对手术带来盲目性和误导性。这也是传统手术中出现“切不下来”或“台上大出血”等危险的主要原因。现代外科中的数字化外科技术可将传统二维影像重建成三维影像,外科医师通过虚拟手术进行手术方案的设计极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精准性。但虚拟手术的”伪三维“影像因缺乏实时性仍然难以满足临床的要求。3D打印技术可快速制造出与术中大小位置完全一致的透明化3D模型,使外科医生跳出“凭空想象”的窘境,在术前即可从多维度真实预见术中解剖,明确重要管道的走行,制定手术路径和程序并预演手术。在3D打印技术的辅助下,外科医生可借助肝脏及解剖机构的3D地图,精确定位病灶并确定正确手术路径,实现完整切除病灶和避免重要解剖结构损伤的多目标优化。

  3D打印技术是3D重建的升华,实现了“伪三维”影像向“真三维”实物的跨越式转变。1:1的比例允许术者将3D打印模型带入手术室与术中进行比对,实时引导重要管道的分离和病灶的切除,提高手术的根治性切除率的同时降低手术风险,最终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术中讨论以及对年轻医生进行培训。

  为确保3D打印的精准性,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清华大学加强合作,依托清华大学理工科研与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优势,建立了联合研究团队,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应用到临床,尤其是针对肿瘤、肝脏、心脏等关键技术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系统研究和应用。清华大学已成立精准外科研究所,大学的生物工程系、自动化系、微电子系也针对医研材料、器械等联合开展研发,力求保证诊疗的精准。

  医院还联合清华大学医学影像中心,采用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MRI核磁共振扫描技术,为患者进行个体化肝功能影像评估,为3D打印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打印的模型将肝胆血管精细化到了6级分支,打印精度可达16微米,从而为手术操作提供了精确的引导。

  全面构建精准医疗的理论与技术支持,是实现精准外科的重要发展策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将充分利用清华大学突出的理工科研优势,做好临床与科研的合作,推动医学转化,力促精准医疗。

  医改实验田之“精益”管理

  清华长庚医院周边社区有近70万人口,在尚未纳入医保的情况下,日门诊量达500余人次,目前到院就诊的患者中,已有近20%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待进入医保定点单位后,面对不可低估的患者量,如何控制耗费,为患者降低花销,同时,为国家降低医疗耗费,是董家鸿教授带领的医疗与管理团队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疗全过程、全流程的成本调控,使得效益/耗费最大化。”董家鸿说,同时通过系统反馈的数据,形成专科经营管理分析报表,为专科耗材、接诊能力、人力调配、空间规划等提供合理与科学的依据。在上层机制建设上,通过“医管分工合治”,Attending医师负责制搭配医师费制度等,实现医疗与行政、后勤分开,医生与药品、检查分开,让医生专心于医疗服务、治病救人、科研教学,从而为患者提供最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为降低患者的药物成本,同时考虑到医疗药物对环境具有危害性等因素,清华长庚自2015年3月16日开始推行门诊“拆零给药”,“患者的病情需要吃三天的药,按盒装或袋装给一个星期,这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消费。”董家鸿说,“拆零给药”的实施虽给医院的药事人员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在整体的效益上,保证了患者的利益。

  住院治疗与外科手术是医疗成本消耗最高的部分,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实现精准治疗,是清华长庚开业以来一直贯彻执行的理念。以Attending医师为核心的全人照护团队,使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主责医师与护理人员始终如一,保证医护团队全面、深入了解病情。同时,通过绩效机制保证联合会诊,以及以病人为中心的跨科医疗服务等,形成整合式医疗,最终为患者制定切合需要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全面到位的治疗的同时,减少对患者的伤害,降低患者的消费。

  作为医改的综合改革试验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将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方向和发展模式,围绕法人治理运行机制、医院管理运行机制、人事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成本控制改革、信息公开制度改革等方面组织实施全方位的改革,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降低运营和服务成本,通过有效的“医疗、医药和医保”三医联动机制,让绝大多数人看得起病,从根本上缓解民众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营造有温度的“精诚”医院

  医院的运营与发展,以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为根本,以搭建创新有效的医疗管理体制为助力点,在此基础上,让患者得到舒心、满意的就医体验,是现代医院追求的目标。“清华长庚作为一家新医院,在起步阶段就要以舒适、温馨与充满人文的诊疗环境,建设有温度的‘精诚’医院。”董家鸿说。

  服务柜台去掉厚重的玻璃,拉近与患者间的距离;医师与跟诊护士每次于诊间单独服务一位患者;科学规划门诊与检查、手术科室的空间布局,减少患者周转的麻烦;分时段预约就诊,减少患者排队挂号的时间;逢人员密集处,设置社会志愿者,加强引导;为住院患者配备护工,协助患者顺利手术、检查,同时减少患者家属送检的麻烦等。清华长庚开业4个月以来,秉承“以病患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创新诊疗服务特色,切实为每一位病患奉献全方位的温馨服务以及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得到了多数患者的肯定与称赞。

  通过有温度的‘精诚’医院建设,将修补信任缺失已久的医患关系,重拾民众对公立医院的信心,塑造可信赖的公立医院医院形象,回归医院的公益性。

  医院的运营与发展,以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为根本,以搭建创新有效的医疗管理体制为助力点,而让患者得到舒心、满意的就医体验,是现代医院追求的最终目标。清华长庚在运营发展中,将始终秉持“以病患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以切实行动将“三精”医疗的理念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