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人民政协报》报道我院双供体罕见肝移植手术: 挑战临床医学新高度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完成双供体肝移植手术


发布时间:2018-12-26

  (作者:文/韩冬野 汤睿)2018年12月17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而对于小江一家四口来说,却无比沉重而漫长。这一天,小江的母亲目睹着自己的丈夫、女儿、儿子三人先后进了手术室。这是一例罕见的肝脏移植手术,由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带领团队经过14个小时顺利完成,再次挑战了临床新高度。

  患者小江原本是一位正在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2018年夏天,在距离高考还有8天时,他因为胃痛难忍进了医院,没曾想最终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豆状核变性”。这一确诊的坏消息给了小江和家人当头一棒。

  “其实,‘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性疾病,病人肝脏对铜元素的代谢出现障碍,体内铜元素异常沉积,最终导致肝脏硬化,甚至影响大脑功能。小江的‘胃痛’实际上是因为肝硬化进入失代偿阶段产生大量腹水,进而影响到胃肠道的结果。鉴于目前疾病已发展到终末期,肝脏移植是拯救小江生命的唯一有效途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外科执行主任卢倩说。

  家人经过商量,决定由父亲为小江捐肝。虽是一个17岁的少年,但小江的个头已经有1米9多,消瘦后的体重也有140多斤,这个大个头小伙子需要移植的肝脏体积会比普通人更大,也就是说医生需要获取足够大的肝脏才能保证小江的手术成功。然而父亲的身高175cm,如果从父亲身上切取了足够小江用的肝脏,父亲剩下的肝脏远远不够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如果父亲保留的肝脏体积保证了自身的安全,那切取的部分又不能满足小江的需求。正在父母为难之时,血型相符的姐姐站了出来。

  相较于传统的亲体肝移植,双供者捐肝,意味着要“伤害”两个健康人,而受者也要接受两套肝脏脉管重建手术,手术风险和难度都成倍增加。“保证受者顺利康复,更务求确保供者安全并将对他们的损害降到最小。”为实现这一目标,董家鸿带领肝脏移植团队反复对爸爸和姐姐的肝脏进行精确到肝段的测算,结合肝内脉管分布情况精密规划肝脏获取方案,最终拟订由姐姐捐出约占自身肝脏整体体积30%的右后叶肝脏,由父亲捐出约占自身肝脏整体体积25%的左半肝。这两部分肝脏体积之和患者应有理想肝脏体积的52%,完全可以满足术后康复需要。

  据了解,双供者捐肝在肝移植手术中很罕见,约占整个肝移植手术的千分之五。为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在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的全力支持下,移植团队历经14小时完成了三台手术。其中,术中最为关键的是精准切取规划获取的部分肝脏,保护好所有的动脉、静脉和胆管。最终,在移植团队极为精致的操作下,顺利完成了脉管的吻合重建,并通过精准切除,控制了术中出血量,顺利完成了双供肝的植入。并且,三位供受者术中累计出血不到300ml,将创伤侵袭降低到了最小程度。

  术后3人依次从手术室转送到重症监护室。当晚,父亲和姐姐先后苏醒,弟弟于次日凌晨苏醒,三位均顺利拔除气管插管。12月18日,姐姐与父亲已经顺利转至普通病房,术后医师为弟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所有吻合血管血流通畅,“父姊”肝脏运行良好。12月19日,已恢复精神的小江也顺利转回移植病房。

  这次手术也改变了小江的高考规划。原本,他很想去当兵,现在则表示:“明年想报考医学院校,希望能帮助别的家庭,不再遭我爸爸和姐姐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