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五周年】《健康报》专访我院董家鸿执行院长:5年 做更好的自己


发布时间:2019-11-25

  北京地铁5号线天通苑站,一出B口,稍微抬头就能看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牌子。一如,5年前医院刚开张时的样子。然而,当近距离走进,就会发现它已然不是5年前的模样:从十来人的筹建队伍发展到了2000余名职工,从第1位患者到了252万门急诊人次,从第一位入院患者到现在95%的床位使用率,从学科酝酿到构建起49个综合性学科……在号称有80万人的亚洲最大社区包围下,这家新兴公立医院,在公益性大旗的加持下,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正茁壮成长。

  近日,《健康报》记者独家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首任执行院长董家鸿,听他讲述这家新医院的成长心得。

  以不变应万变

  5年前的11月28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开业运营。接着,仅半岁的清华长庚医院迎来了整个医疗大环境变革的考验。

  2015的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宗明义地提出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这意味着,公立医院的整个运营管理机制将面临革命性的变化。事实证明,这一变化比预想的来得更早一些。2017年4月8日、2019年6月15日,北京开始密集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以药养医”、“以耗材养医” 的时代至此划上句号。

  在外界看来,清华长庚医院应对这些变化,似乎比其他医院更容易些:改革前药占比只有20%多,耗材占比也不大。确实,除了新兴医疗机构这一先天条件外,清华长庚的优势是,建院之初,医院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将公益性的大旗稳稳扛在了肩上。

  而所有的“以不变应万变”,在董家鸿看来,只是因为他们严格地遵循了“清华长庚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可以用几个词概况: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益化,同时,权责清晰、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

  最醒目的标记是清华长庚的整合式医疗。

  医院开业之初,在借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上,董家鸿就以制度的形式带领大家全力贯彻“三精医疗”,即针对每一个患者正确选择和精确应用适宜治疗方法,打造“精准医疗”;通过创新医疗模式,优化服务流程,合理资源调配、全流程的成本管控,获得效益、效率最大化,创建高效的“精益医疗”;“精诚医疗”则是以舒适、温馨的人文医疗服务,让病家有更好的就医体验和获得感,营造有温度的医院。在清华长庚创立的以“三精医疗”为核心的现代健康服务体系中,整合式医疗是最核心的策略和路径之一。

  董家鸿说,当整合式医疗的理念深植医院运营后,大家会自觉地以疾病和相关病症为导向,跨专科整合医疗服务,建立临床诊疗路径、指南和标准。如此一来,让诊疗流程更高效,医疗品质更高,并控制医疗成本,最终实现患者治疗价值最大化。他举例说,肝胆肿瘤整合式医疗不仅实现了精准医疗范式,追求了最佳临床实践,而且全覆盖了患者健康照护、预防、早期筛查、诊治和康复全过程。现今,医院整合式医学中心还有很多,比如消化中心、神经中心、急重症中心等。

  在体现公益性的“神经末梢”上,清华长庚一直不敢懈怠。20年前,董家鸿就开始关注新疆、青海等地的包虫病诊治工作,如今已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他仍然在坚持带领医院肝胆胰中心团队,每年定期奔赴藏区开展义诊手术、办医师培训班、宣讲健康知识。今年8月20日,更是响应国务院颁发的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在国家卫计委、青海省政府和中国医师协会支持下,发起了2019~2030包虫病清灭计划,目标在2030年,在我国基本消除包虫病。此外,医院建立之初就成立了社会服务部门,专业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志愿服务、社区公益医疗服务、临床个案服务、病友团体服务、社会服务基金在内的完善的社会服务工作体系。

  “医生是核心”不是空话

  “以患者为中心”和“以医生为核心”的双心理念是董家鸿办院的基准线,也是他眼里,公立医院公益性最好的体现。先说说“以医生为核心”。

  “五年里,吸引了大批专家,这是我们短期内快速高质发展的最重要原因。”董家鸿对自己精心选来的人才非常自信。清华长庚医院也将近一半的成本投入到了人力资源上,在国内是鲜有的。

  “这里的医生跟别的地方就是不一样,都散发着独特的‘清华气质’,既有科学家的严谨、工匠的精神,又有艺术家的气质。”提起这些“万里挑一”的医生们,一种“老父亲”式的微笑挂在董家鸿脸上,仿佛写着:“我家孩子是最优秀的”。

  5年里,人才流失率远低于同侪医院平均水平。这对任何一家新兴医院来讲,都是可以高兴好一阵的理由。而更让清华长庚引以为傲的是,5年来,医院引进了大批优秀专家。不仅来自国内的知名三甲医院,更有海外的人才汇入。

  之所能吸引众多精英人才,离不开董家鸿精心设计的“舞台”。他将其归纳为三点:优越的事业平台、舒心的工作环境和体面的薪酬待遇。

  “很多医生都是从名院来的,他们愿意放弃原来就很好的平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优越的事业平台。”同为名医的董家鸿深知同行的心理。他自己就是现成的案例。当初,清华大学在全球遴选执行院长的时候,董家鸿一开始是婉拒的,因为他坚持临床工作为职业生涯的重心。而清华长庚以医师团队组成的专业幕僚与以非医疗团队组成的行政幕僚的分工合治管理模式,让他“有精力既做好院长,又做好医生” ,当初想建一个国际一流水平肝胆胰中心的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这也让他更有信心给医务人员创造更好的执业环境,从而让他们在专业上发挥到极致。

  “我是院长,也是来服务的。”董家鸿谦虚地说。在这里,一切运营都是围绕医师进行的,为医师提供了一个舒心而不被琐事烦心的环境。非医疗事务由职业化的行政队伍承担,保证医疗专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提高医疗专业服务水平及为病人创造核心价值上,同时又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和经营能力。另外,为了让医师在主导科室医疗运营服务的同时,能集中精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准和医学教育与研究,医院实行专科经营助理制度,每个临床科室配置有专科经营助理。经营管理部人员担任医务专科主任经营助理,协助科主任开展医疗事务、设备资材管理、空间规划、经营分析、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策略联盟、安全卫生和专项改善等方面的经营管理工作。

  但是,他也直言,医疗和行政虽然是两个团队,但是分工不分家。目前,医院行政与临床还没有完全融合,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合与协同。当下,成本管控基本做到了,但是流程的优化仍然是持续的过程。

  “医生不是为了发财来的,但是我们要给他一个体面的生活。”在保障公益性的同时,还要为医生们争取一份体面的薪酬待遇,这道必须双选的题目反而给了董家鸿解题的思路:在精益化运营上下功夫。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清华长庚开始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成本管控。同时,测算医生技术劳务价值,以期合理定价。

  2016年5月起,医院开始实行医师费制度(简称PF),它基于医师直接提供的医疗服务量与质、医疗风险程度、医师投入的心力等因素进行综合测定,医师收入来源于医师医疗服务的提供过程,包括门诊、急诊、住院、手术、检查操作等,而与开处方、检查单没有联系,建立起了多劳多得的初级分配机制。同时,医师费制度设计中注重平衡临床服务、教学科研贡献、年资贡献三方面因素,以实现医教研可持续的发展,确立了优劳优得的二次分配机制。这一制度的成功实施,让医院回归治病救人的本位,让医生恢复高尚的职业尊严,让病人就医有更好获得感和体验,清华长庚这家新医院的病人满意度在北京市名列前茅。

  对待患者“以退为进”

  再来说说“以患者为核心”。

  PF制度具有系统性的管控,不是想看多少病人就看多少,比如门诊限号制,每个科室的医师放多少号,由医师委员会结合医师职级、临床经验等多方面因素讨论制定。董家鸿说,这一制度不仅是为了保护医生,不让他们过度劳累,更重要的是保护患者,保证诊疗的质量、品质和安全。

  而这仅仅是清华长庚在对待患者上“以退为进”的缩影。主诊(Attending)医师负责制是清华长庚医院建院之初,外界最为关注的一点。医疗团队以国际通行的主诊医师为中心,患者从门诊、住院、手术到出院后的随诊都由同一组医师和护士团队服务,目的是让医师在执业范围内权责利高度统一,培养医患间的长期信任关系。这个好制度背后是严格的主诊医师甄选聘任流程。董家鸿介绍,完成医院住院医师训练及新晋主诊医师,都需要由科主任评定临床技能并审核推荐,经医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呈报院长核准后,才能授权医疗项目。对有医疗过当、疏失的,由科主任提出授权中止申请,暂停其部分职务行使权限。如今,5年过去了,主诊医师负责制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医患之间的粘度越来越高,这项制度本身也越来越完善。

  对患者用不用心,可以看看细节。

  2015年3月,清华长庚医院开始实施门诊拆零给药,即按患者需要或处方开具的药品实际数量调配,目前重点对麻醉精神类、激素类、抗生素、止痛、止泻、抗焦虑等共计76种铝箔包装的药品进行了拆零。截至2017年底,医院门诊次均药费157.9元,其中每张含拆零药品的处方平均节约12.8元。依照当时的处方量预估,每年可为患者节约药品费用近70万元。从另一个方面也避免了患者丢弃多余药品对环境带来的污染,是实实在在的绿色医疗。

  在医院门诊1~3层,以及急诊、住院中心每个病区等区域,都能看到显眼的医事服务柜台,提供开放式、一站式服务,而每个住院病区都设置专门的医事服务人员,针对账单、病历等材料,为患者实时答疑或办理相关业务,减少患者多次排队的麻烦。

  开设个案管理师岗位,在医师诊疗基础上,发挥专科护士的专业优势,强化对专病患者的健康指导,目前已开设了糖尿病护理咨询门诊、乳腺肿瘤护理咨询门诊、房颤护理咨询门诊,均是免费为有相关疾病疑问的患者或大众提供健康咨询和疾病管理。

  “接下来,我们要在天通苑社区铺展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比如将散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起来,建立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同时还要成立老年健康医疗服务中心,可穿戴设备、急救系统等进一步发展起来。”董家鸿自信地说,希望能做出个“模板”。

  清华长庚的下一个5年、10年……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董家鸿说,最近一段时间下大力气的是医学生培养。作为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的院长,董家鸿不仅在为清华长庚培养好苗子,也希望为全球输送优秀人才。“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们正在努力与国际院校开展合作,分析全球顶尖医学院校教育模式的优缺点,以期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国际水准的精英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董家鸿特别强调,培养医生不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此,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上,将加大人文课程的分量,进行整合式的、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教学。透过董家鸿的描述,可以预见,如果医学教育能够如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维护,从根上有了保障。

  本文刊登于《健康报》

  文/健康报记者 姚常房

  通讯员/清华长庚宣传中心 韩冬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