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生命时报》报道我院疼痛科执行主任路桂军普及死亡教育

新闻链接:http://www.lifetimes.cn/listread/detailsmsbRead.html?paperId=5f35e6f304a65e169cf34da7&no=1441

发布时间:2020-8-11

 

善终,亘古不变的追求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执行主任   路桂军

  作为生命的起始和终结,生和死一直都是头等大事。传统观念下我们总是避讳谈死亡,但生离死别其实每天都在发生。2019全年中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死亡率为7.14‰。一年365天,我国有接近千万人走向死亡,平均每天有2.7万人告别此生。死亡随时可能发生,无论是谁,无论什么年纪、什么种族,都难以逃脱“死亡”这件事。

  我们的教育从启蒙就开始教我们认识生命的美好,却从不提该如何面对死亡,所以大家对新生命总是热情期待,而行将就木时,瞬间变得寂静。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来源于逝后的未知;对亲人离世的悲痛,来源于不舍。在未知、不舍却又无法挽回的死亡面前,大多数人手足无措。

  关于死亡的讨论中,对“好死”和“坏死”的评判贯穿始终。其好坏之分,并非简单固化在心脏停止跳动那一刻“是否存在痛苦”一点,而应基于逝者的经历、信仰、文化习俗来综合评判——逝者是否走得平安顺遂,这就是东方文化所说的“善终”。

  善终是中华文明的精粹,是民众口中的五福之一,最早关于善终记录见于《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传统文化下的善终,是指当生命走向终结时,没有遭遇横祸,能预先知道死亡时间,身体没有疼痛,心中了无挂碍地安详离世。西方文化下,人们同样期许能有一个好的离世。美国医学会指出,好的离世是在不违反临床、文化及伦理标准前提下,让患者、家属和照护者免于痛苦折磨,整体上符合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可见世界文明虽有东西之分、古今之变,但人们对于生命尽头“好的离世”,是亘古不变的追求。

  基于快节奏生活的21世纪,实现善终又有哪些条件呢?我认为至少要有两条:一是要“死得像个样子”,也就是一种坦然的、平静的死亡;二是逝者死前的意志选择应受到尊重。我国正在迈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怎样让人不再那么痛苦地离去呢? 1.普及死亡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死亡价值观,打破有关死亡的信息壁垒,瓦解夸张扭曲的社会事实所建构出的错误认知、态度及情绪,指引人们思考“何以生、以何生”的问题。

  2.大力推动安宁疗护。安宁疗护也称“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预期有限的严重疾病患者,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缓死亡,重点处理不适症状,致力于解除患者身体与心灵的痛苦,帮助完成其愿望,达到让患者善终、善别,令家属善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