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澎湃新闻采访我院医保办副科长张燕 报道异地就医医保报销工作

新闻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286919

发布时间:2021-2-9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消息,从今年2月1日起全国已有27个省份启动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工作。

  近年来“老漂族”在异地就医报销难的问题颇受关注,随着新政策落地,这一难题有望得到解决。但澎湃新闻采访发现,参保人要实现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还需要做好诸多准备。

  1月20日,国家医保局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决定新增山西、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等15个省份为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省份,首批开通统筹地区89个、定点医药机构663家。

  此前,国家医保局还要求已经开展试点的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重庆、四川、云南、西藏等11个省份的统筹地区,以及贵州省本级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部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并联通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跨省就医时如何实现在门诊看病能医保直接结算?新政策主要受益人群有哪些?参保人在享受到少跑腿的便利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澎湃新闻采访医院医保科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梳理解答。

  新政策解决“老漂族”异地就医垫资跑腿难题

  近年来,“老漂族”在异地就医难报销难的问题颇受关注。所谓“老漂族”一般是指超过退休年龄,由于子女工作、结婚等原因,为照顾第二代、第三代而远离家乡,随子女搬迁到其他城市居住的老年人群体。

  在北京带孙子的梅女士最怕的就是生病。“小毛病我都是自己买点药,上医院挂号费都得几十上百,门诊的医药费也报销不了。”56岁的梅女士告诉澎湃新闻,她的参保地在山东,如果是住院的话报销倒挺方便的,就怕生病后在门诊看病后要走繁杂的报销流程,常常面临垫资跑腿负担重、报销周期长等问题,而且即使报销后也还要花费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门诊费用跨省结算前,国家已经以住院费用跨省结算为切入口进行试点。自2017年1月启动以来,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工作已经在全国所有统筹地区普遍开展。

  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公共服务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为44413家,比2019年增加16805家,增长60.87%;国家平台备案771万人,累计结算724.83万人次;医疗费用1759.00亿元,基金支付1038.43亿元,基金支付比例为59.04%。

  在2018年以来,长三角、京津冀以及西南5省份相继开展区域内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在开通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之前,参保人去外地就医看门诊时,需要在参保地备案,符合参保地政策的报销项目需要个人先垫付相关医疗费用,之后再回到参保地医保中心办理报销。

  “而且有部分地方在异地门诊就医是不予报销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保办副科长张燕介绍,开通了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对于患者来说,最便利的一点就是门诊看病报销不用跑回原来的参保地去报销,可以直接在就医门诊这边直接结算。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座落于昌平区天通苑,该社区是北京最大的社区,聚集了很多外来人口,其中就不乏很多在外地参保的老人。作为北京市第四批开通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急诊直接结算业务的试点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从今年1月18日正式开始执行这一便民政策。

  “实施以来,总体上感觉是河北的患者需求最大,而且我们处于天通苑地区,这里的很多老人是异地的医保。有了这个政策之后天通苑以及周边的老百姓受益就很明显。”张燕表示,大家对这件事很关心,很多人来医院的柜台进行咨询。

  想要享受异地就医结算,一个必备的操作就是参保人需要在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备案,并选择跨省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目前,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或在微信中搜索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参保人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线上备案,人工审核的周期为2-3个工作日。参保人另可通过上述线上平台查询异地联网定点医疗机构,选择就医去向。

  目前通过线上备案,住院患者不用再跑窗口,出院时按照规定直接结算,完成医保报销。在开始实施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后,目前有27个省(市、区)的参保人在门诊看病也可以实现直接结算。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30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管司司长黄华波在介绍“跨省通办”的情况时表,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工作,确保2021年底基本实现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住院门诊一体化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除了“老漂族”,在实行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后,在受益人群里包括农民工、异地参保的儿童等。“他们都在受益人群中,之前的新农合也统一成社保卡了,就算是来京务工的农民工,有社保卡备案了就可以。”张燕告诉澎湃新闻。

  要实现异地门诊就医直接结算,还有这些准备要做

  新政策让异地参保人员的医保报销能够实现“少跑腿”。事实上,在具体实施上参保人员还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做足准备。

  澎湃新闻了解到,刚开始开通跨省门诊直接结算业务对于定点医疗机构的考验是非常大的,由于各地的政策不统一,而且定点医院也很难全部知晓和掌握各地的医保政策。

  尤其是对于年纪较大的患者,如何去更方便有效地了解当地的医保政策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办理线上备案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选择定点医院?能否同一时间点备案到不同家医院?由于各地政策不一样这些都是需要参保人自己去参保地进一步了解。

  因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刚开始试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工作不久,张燕也遇到了许多前来咨询的老百姓,她针对大家的一些疑问进行了总结。

  由于我国各地的医保报销政策不一样,报销的支付范围、起付线、报销比例、最高支付限额各地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也就导致在异地就医时报销费用不统一的问题。

  “其实我们每次都会很直白地和患者解释。”张燕表示,对于异地参保患者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就医的具体收费明细、收费的定价费等所对照的医保手续遵循的是北京市医保的相关政策。

  国家医保局也明确,跨省异地就医人员直接结算的门诊费用,原则上执行就医地规定的支付范围及有关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医疗服务项目和医用耗材等的支付范围)。

  “因为各地区都有一套数据字典库,这一套字典库里规定各地医疗机构所用到的药品、医疗服务项目和耗材之类的定价等。全国这么多省市,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字典库都输入到每一个地区的结算系统里。”张燕对澎湃新闻解释,所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医疗服务项目和医用耗材等的支付范围执行的是就医地规定的支付范围。

  “至于医药费用能不能报以及报销比例,其实是各地根据自己的医保管理政策要求以及根据患者的医保身份决定。在参保地的保险结算系统里有一个固定的设定。”张燕对澎湃新闻表示,简单来说,也就是这些报销比例是需要由患者参保地去确定,因为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报销比例、起付线、以及支付范围等这些都已经在参保地的系统里做了设定,不管患者是在异地就医还是在参保地本地就医其实都是一样,患者就医的医院结算端不能改变这些报销政策。

  张燕解释,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实际上是由北京市的定点医疗机构给患者直接实施报销了,这个钱相当于是由定点医疗机构先行负担了医保支付的那部分,患者只要交自己个人支付的部分就行。医院先行垫付的医保支付这一部分是要向医保中心去申报的。北京市医保是对异地业务进行一个代管。申报、拨款还是由参保地的财政向就诊医院进行拨款和支付的,实际上就是进行“三方对账”。

  事实上,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跨省就医的人员明显减少。现在扩大了试点范围,相当于27个省份需要进入到这样一个系统里面来,到时候医院如何应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张燕表示:“我们还是会优先让患者去沟通和了解当地的医保政策。国家医疗保障局也有一个小程序叫国家异地就医备案。这个小程序上可以查询到普通门诊跨省直接结算是否开通,关于更细节的问题,比如患者更关心的,我们这边能报多少、起付线是多少以及封顶线是多少等等只能让患者去参保地掌握。”

  目前,除了国家医保局推荐的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各地都有推出相应的app或者小程序,例如浙江的“浙里办app”、河南的“豫保通小程序”等都是可以申请跨省就医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