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新闻动态
信息动态

ACC2019丨张萍团队系统报告中国LQTS患者的遗传和临床特征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3月25日电(心脏内科供稿)近日,第68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 2019)在新奥尔良Ernest N. Morial会议中心开幕。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团队的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深入总结了中国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遗传和临床特征,被选为本次ACC年会的最佳壁报,此前还获得了2018年ACC亚洲海报优胜奖(poster winner)。

  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易引发尖端扭转型室速(Tdp),进而导致室颤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晕厥甚至猝死。尤其严重的是,该病是导致青年人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造成极大的家庭和社会负担。目前关于LQTS的临床研究主要来自西方国家,我国尚无关于LQTS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在美国先天性LQTS的患病率约1:2000,我国尚无统计学数据。每年美国约3000~4000例心脏性猝死由LQTS所致,尤其是儿童和年青人,对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影响。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粗略估计有数百万LQTS患者。因此,亟需对我国LQTS患者的遗传和临床特征进行总结,为LQTS的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提供有益帮助。

  张萍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得出重要结果,2型长QT综合征是中国人中最常见的LQTS亚型,部分患者合并多个LQTS基因突变。不同亚型的LQTS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诱因不同,心脏事件发生风险不同,β受体阻滞剂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脏事件风险及预后。该研究对LQTS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新闻链接

  该研究纳入2006年至2018年临床诊断为LQTS的患者共87例(60个家系)。所有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以确定患者致病基因,并对全外显子测序结果进行Sanger法一代验证。该队列中女性患者占63%,平均QTc间期为525.11±77.48 ms,平均Schwartz评分4.62±1.39分。其中61例(70%)患者发生心脏事件,首次心脏事件发生年龄为18.08±1.86岁。

  所有患者均进行基因检测,初步确定其中74例患者携带致病或可能致病突变(13例KCNQ1、45例KCNH2、6例SCN5A、3例KCNJ2、1例KCNE1、4例AKAP9及2例KCNJ5);其余14例患者合并多基因突变(LQTM)。总共检测到63个基因突变位点(9个KCNQ1、27个KCNH2、3个SCN5A、3个KCNJ2、1个KCNE1、3个AKAP9和1个KCNJ5),其中25个位点既往无相关报道。

图1. LQTS患者的基因型分布特点

  不同亚型的LQTS患者心脏事件发病诱因不同。LQT1患者主要于运动或应激时发生(99%)。LQT2患者发病诱因相对多样,包括情绪激动(23%)、声音刺激(19%)、唤醒(16%)、劳累(16%)、排尿(6%)、发热(3%)、饥饿(3%)、体位改变(10%),女性患者中心脏事件部分于月经(9%)、产后(4.5%)发生。LQT3患者主要于静息状态和睡眠时发病。生存分析表明LQTM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图2. 不同LQTS患者发病诱因

  治疗方面,51例(59%)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在平均随访7.14±3.12年期间,患者药物治疗后年平均心脏事件负荷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29±1.83 vs. 0.16±0.36,P<0.0001)。

图3. 治疗前后心脏事件负荷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