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4月23日电(通讯员 孙长鲛)
为深入推动关节翻修技术的临床发展与多学科融合创新,2025年4月17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成功举办“关节翻修学习班暨北京市关节病专病研联体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关节外科主办,邀请了北京市关节病专病研联体成员单位,包括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附属玉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航天中心医院,北京红十字会和平骨科医院等多家专病研联体单位。会议聚焦于当前关节翻修手术中的关键难点与前沿技术,共邀请六位专家围绕“重建策略”、“智能技术辅助”、“材料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精彩报告,展示了从理论思考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链条。
会议首先由科研部赵邑部长致开幕辞,强调了专病研联体在资源整合、学术引领与临床推广中的重要作用。赵部长指出,通过平台化建设,可进一步促进区域间医疗水平的均衡发展,推动精准医疗理念在骨科领域的落地实践。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关节外科/关节病中心主任蔡谞教授主持,会议聚焦于当前关节翻修手术中的关键难点与前沿技术,共邀请六位专家围绕“重建策略”、“智能技术辅助”、“材料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精彩报告,展示了从理论思考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链条。
首先,蔡谞主任带来题为《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重建策略》的专题讲座。他结合大量典型病例与术中影像资料,系统阐述了不同类型骨缺损的识别标准与评估方法,深入解析了髋关节翻修术中常见骨缺损的重建原则。蔡谞主任强调,重建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术后长期稳定性的核心所在,必须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方案,融合生物力学稳定性与材料匹配的“双重逻辑”。
接着,航天中心医院陈晶主任带来了《双动全髋系统+3D术前规划在关节翻修中的应用》。他介绍了一个多次脱位的复杂髋关节翻修病例,介绍了如何通过高精度术前建模进行翻修策略的模拟与优化,尤其在复杂髋关节不稳定的病例中,3D规划结合“双动全髋系统”能够极大提升术中稳定性与定位精准度。通过对比病例,陈晶主任生动展现了数字化工具结合双动全髋系统如何赋能翻修治疗的精细化与可视化操作。
随后,北京世纪坛医院司庆华主任以《机器人与传统手术碰撞后的思考》为题,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手术机器人在关节置换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司主任基于多年的机器人手术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了机器人辅助下手术路径规划、截骨精度、假体定位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坦率指出了机器人系统在复杂病例处理中的局限性。
数字医疗方向,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高宏医生展示了《基于真实世界与数字影像的多模态膝关节3D智能重建模型在膝关节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他以丰富的临床数据为基础,演示了如何整合MRI、CT与术中数据,构建高精度的个体化三维膝关节模型。该模型不仅可用于骨关节炎的诊断,还可用于个性化截骨导板和个性化高适配假体的设计,实现从诊断到治疗全流程数字化闭环。
在精准力学分析方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吴厦医生分享了题为《全膝关节置换电子垫片的动态力学反馈与精准适配》的报告。他介绍了一种新型电子力学感应垫片系统,可在术中实时监测膝关节的软组织张力与动态负载状态,从而协助术者进行精准间隙平衡和假体匹配调整。
最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马琦医生带来了题为《新型自修复润滑凝胶-PEEK材料复合体精准重建关节骨缺损》的前沿研究。他聚焦于材料学在关节骨缺损中的应用,通过引入具有自润滑与修复能力的凝胶材料,与高强度PEEK基质复合,打造出一种既具结构支撑力又能改善软骨骨缺损微环境的新型重建材料。马医生展示的初步动物实验及临床试用结果令人期待,为未来软骨缺损的生物材料解决方案打开了新思路。
本次学习班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充分体现了多中心协作、跨学科融合的学术高度,也展示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关节翻修领域的学术引领能力。未来,医院将持续依托“专病研联体”平台,进一步加强临床技术与科研协同发展,助力关节病诊治水平迈向新高。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