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内科部 - 精神心理科 - 健康教育

从无声到有声:自闭症的沟通与成长

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8岁的小明始终沉默寡言,眼神飘忽,仿佛生活在难以触及的内心世界中。起初,父母认为他只是性格内向,直到老师反映:在课堂上他从不参与小组活动,对同学的呼唤毫无反应,这才引起了家人的警觉。经临床专业评估,小明的表现符合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诊断标准。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随着社会对自闭症群体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如何科学识别与干预这一特殊群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什么是自闭症谱系障碍?

自闭症谱系障碍通常在幼儿期便可出现相关症状,但随着儿童进入学龄阶段,其社交沟通的困难和行为模式的异常会更加明显。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特征主要包括:

1)社交障碍

患者在建立人际联系、理解并回应他人情感和社交信号方面常表现不足,容易被误认为“慢热”或“固执”。

2)刻板行为

孩子可能对某些特定事物表现出过分的专注,其重复性的动作和言语表现,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都是常见特征。

3)沟通困难

除了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儿童在非语言交流(如眼神交流、手势表达)方面同样存在障碍。



全球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患病率大约为1%,在美国该比例约为2.3%,在中国则为0.7%“谱系”这一概念表明,自闭症并非非黑即白的二元分类,而是一个连续的状态,其中既有表现较轻的高功能自闭症,也有症状较重的情况。有些孩子在数学、音乐、记忆等方面甚至展现出非凡的天赋,有些则在生活自理和社交交往上都面临巨大挑战。

科学干预,助力成长

早发现、早干预是帮助自闭症儿童提升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目前主要的干预方式包括:

1)行为干预

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通过强化、逐步暴露、塑造等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社交及生活技能,同时提升口语与非语言沟通能力。

2)家庭支持

家长在理解和陪伴中扮演重要角色。家长不仅需要掌握养育技巧,还需参与相应的康复培训,并关注自身身心健康,以便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持续支持。

3)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

2025年2月,教育部设立了61个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要求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针对孤独症、多重残疾及学习障碍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试点,提供适应性教学和包容环境,促进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成长。



此外,虽然药物治疗并非自闭症的主要干预手段,但在存在焦虑、冲动或注意力障碍等伴随症状的情况下,有时可以作为辅助措施。面对自闭症儿童,家长应避免以“普通孩子”的标准要求他们。尊重个体差异,充分发掘每个孩子的独特优势,同时呼吁全社会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包容与理解,构建一个温暖、友善的成长环境。

社会支持,共创未来

“他们或许不善于表达,但内心同样充满渴望和情感。”通过温暖的陪伴与科学的干预,我们能够为自闭症儿童构建一座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帮助他们逐步实现自我表达与成长。有成功干预的自闭症家长分享,养育自闭症儿童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同时也可能是一段惊喜不断的成长历程。许多自闭症儿童在某些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他们的独特性不仅需要专业的医学干预,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在这一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呼吁全社会以平等、关怀的态度,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多样性,共同搭建一座理解与爱的桥梁,让那些从无声到有声的心灵,在温暖中获得成长和绽放。



供稿:陈晓文

审核: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