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内科部 - 神经内科 - 科室动态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完成首例颈动脉OCT成像辅助下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6月21日电(神经内科 王也)近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王也团队成功完成院内首例颈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成像辅助下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此次手术采用的颈动脉OCT导管更是北京市多家中心的首例应用,开启了长庚神经介入精准评估新时代。该手术由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也主刀,徐文灯主治医师担任一助,通过术前和支架后的两次OCT评估,精准判断病变性质,为一位亚急性脑梗死患者成功实施了CAS手术。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预防脑梗死复发至关重要。CAS手术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在颈动脉狭窄部位植入支架,撑开狭窄血管,恢复正常血流,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 。然而,手术的关键在于对病变的精准评估,以确保支架植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次使用的OCT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分辨率血管内成像技术,被誉为“光学活检”。它利用弱相干光干涉仪的基本原理,检测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对入射弱相干光的背向反射或几次散射信号,通过扫描,可得到生物组织二维或三维结构图像,分辨率可达微米级。与传统的血管造影(DSA)相比,O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血管壁的细微结构,包括斑块的性质、厚度、纤维帽的完整性以及是否存在血栓等,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更为精准的依据。


患者为因左侧脑梗死入院。经检查确诊为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伴不稳定斑块形成,导致脑梗死。王也副主任医师介绍,患者的病变部位狭窄程度严重,且斑块性质不稳定,传统的血管造影难以准确判断斑块的具体情况,增加了手术风险。而OCT成像技术的应用,为手术带来了转机。



评估患者术前术中影像,可见左侧半球亚急性脑梗死灶,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


手术过程中,王也副主任医师带领团队首先通过OCT成像对患者的颈动脉病变进行了详细评估。OCT图像清晰地显示出斑块的大小、位置、性质以及血管狭窄程度,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信息。在精准评估的基础上,团队成功将支架植入到狭窄部位,完成了CAS手术。术后,再次通过OCT成像对支架的贴壁情况、内膜覆盖率等进行了评估,确保支架释放效果良好,血管恢复正常血流。


从技术原理角度来看,OCT成像技术通过发射近红外光,对血管壁进行断层扫描,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这种技术能够在不损伤血管的前提下,清晰地观察到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的结构,以及斑块内部的成分,如脂质、纤维组织和钙化等。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如血管造影(DSA)只能显示血管的轮廓,无法提供血管壁的详细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分辨率相对较低,难以检测到细微的病变。OCT成像技术的高分辨率和精准成像能力,使其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而此次手术结合OCT成像技术,虽然为手术提供了精准的指导,但也增加了手术的操作步骤和时间。手术团队需要在操作导丝、导管的同时,实时观察OCT图像,根据图像信息调整手术策略,这对手术团队的技术水平和默契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析患者左颈动脉斑块的高分辨率核磁特点,结合OCT影像可见斑块不稳定,呈现薄纤维帽易破裂型






在保护伞远端拦截栓子作用下,顺利对狭窄病变进行扩张打开及支架植入手术,顺利为患者解除病变,复测OCT可见支架打开良好,部分软质斑块脱垂但成功被支架小梁支撑开通


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在神经介入技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王也副主任医师表示颈动脉OCT成像技术的应用,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带来了更精准、更安全的解决方案。通过术前和术后的OCT评估,医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病变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未来,科室将继续推进OCT成像技术在神经介入领域的应用,不断探索创新,提高诊疗水平,为更多脑血管病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