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内科部 - 神经内科 - 科室动态

清华长庚武剑团队发现脑缺血治疗可能新靶点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6月8日电(通讯员 陈乐)5月22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武剑教授血管神经病学团队,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iton》(IF:6.162)发表《Downregulation of CD151 restricts VCAM-1 mediated leukocytes infiltration to reduce neurobiological injuries after experimental stroke》一文,揭示了通过下调CD151调控内皮细胞表面四跨膜蛋白富集区(Tetraspanin Enriched Microdomains, TEMs)中VCAM-1的表达与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从而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起到脑保护作用。这一发现可能为抗粘分子疗法治疗脑缺血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外周免疫细胞浸润至脑组织实质,是导致缺血性卒中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位于外周循环的免疫细胞需要完成跨内皮迁移浸润至脑组织实质,这一过程离不开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通过阻断粘附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至脑组织实质的疗法统称为“抗粘分子疗法”。针对现有抗粘附分子疗法的靶点,在实验研究中表现不俗,但在最终临床实验阶段,多因无明显保护作用、出现局部外周免疫细胞浸润加重、伴随异常高感染率等原因,以失败告终。因此,寻找新的抗粘附分子疗法靶点成为研究的关键。

 

 

图为下调CD151减轻脑缺血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武剑研究团队针对大鼠的脑缺血模型研究表明,下调CD151仅影响TEMs中VCAM-1表达,其作用相对可控,可有效避免既往抗粘附分子疗法中由于局部粘附分子反应性上调导致的外周免疫细胞浸润加重。在内皮细胞中下调CD151,并不影响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的正常激活,避免既往抗粘附分子疗法中由于外周免疫细胞活性受影响而产生的严重副作用。在基线状态下调CD151,也对抗粘附分子疗法的合理时间窗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武剑研究团队已开始着手进行后续研究,推动新靶点CD151相关干预手段的研发,助力抗粘附分子疗法早日走向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