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内科部 - 消化内科 - 健康教育

科普丨天凉了,您的胃还好吗?——消化道溃疡的秋冬“警报”

一阵秋风一阵凉,热腾腾的火锅、香喷喷的烤肉成了餐桌上的常客。然而,在享受美味驱散寒意之余,不少人却发现自己的“老胃病”又不请自来——胃痛、反酸、腹胀频频发作。这很可能不是简单的胃部不适,而是消化道溃疡趁冷作祟。为何溃疡对天气变化如此敏感?我们又该如何守护胃肠平安过冬呢?

图片1.png

消化道溃疡:一场内部的“水土流失”

我们的胃如同一座高效的“食物加工厂”,每日分泌大量强酸性的胃液来消化食物。健康的胃和十二指肠内壁有一层强大的“黏膜屏障”,如同肥沃的草皮,能有效抵御胃酸的侵蚀。

图片2.png

消化道溃疡,则可理解为这片“草皮”因某种原因出现了局部“水土流失”,形成了一个坑洼(黏膜缺损)。胃酸直接刺激坑洼下的神经末梢,便会引发疼痛。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类型。

秋冬高发:寒意是如何“叩响”溃疡大门的?

图片3.png

气温下降并非直接导致溃疡,但它却是一个强大的“催化剂”,通过多种途径削弱我们的防御:

1. 生理应激:胃肠率先“挨冻”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优先保障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外周血管(包括胃肠血管)则会收缩。这使得胃肠黏膜血流减少,犹如“草皮”的灌溉系统减速,自我修复能力和屏障功能随之减弱,更易被胃酸攻破。

2. 饮食变迁:美味背后的“温柔陷阱”

• 辛辣滚烫:火锅、烈酒、麻辣烫等虽能瞬间带来暖意,却会直接刺激并损伤黏膜,同时强烈促进胃酸分泌,双重打击之下,溃疡风险陡增。

• 暴饮暴食:年末聚餐增多,不规律的进食节奏和过量饮食大大加重了胃肠的负担。

3. 用药隐患:无意中的“雪上加霜”

秋冬是感冒、流感及关节痛的高发季。许多人会自行服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这类药物会显著抑制对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合成,是诱发溃疡的常见危险因素。

4. 情绪与作息:被忽略的“幕后推手”

昼短夜长、阴冷的天气可能影响情绪,甚至引发“季节性情绪失调”。焦虑、压力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导致胃酸分泌紊乱。年末繁忙、熬夜加班也会打乱生理节奏,削弱全身及黏膜的免疫力。

识别信号:您的身体在“报警”

图片4.png

溃疡的症状并非总是剧痛,需留意以下提示:

• 特征性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常表现为空腹时或夜间出现的上腹痛,进食后可缓解;胃溃疡则多在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出现疼痛。

• 消化不良:反复腹胀、嗳气、反酸、烧心。

• 食欲变化:因餐后不适而畏惧进食,导致体重下降。

⚠️ 警惕红色警报!

图片5.png

若出现呕血(鲜红色或咖啡渣样)、黑便(柏油样、黏稠发亮)、突发剧烈腹痛(如刀割样),这是溃疡出血或穿孔的危急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科学护胃:打造溃疡“免疫季”

图片6.png

1. 主动保暖,全身皆暖:尤其注意腰腹部保暖,多添一件背心,睡前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确保胃肠供血充足。

2. 智慧饮食,温暖滋养:

• 择“温”而食:选择温和、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南瓜粥、山药羹、白灼蔬菜、清蒸鱼、软米饭。

• 忌“口”之欢:暂别辛辣、油炸、过甜食物,戒烟限酒,避免咖啡、浓茶。食物温度以“温润”为宜,切忌烫口。

3. 规范用药,屏蔽风险:尽量避免空腹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若因病情必须使用,应咨询医生,并同时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4. 舒缓情绪,规律作息:正视压力,通过适度运动、听音乐、与友人交谈等方式放松心情。保证充足睡眠,维持生物钟稳定,为胃肠修复提供良好环境。

5. 主动筛查,根除病源:若症状持续,应进行胃镜检查,这是诊断的金标准。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如阳性,需规范进行根除治疗,从根本上降低复发风险。

图片7.png

天气转凉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提醒我们需给予胃肠更多的关怀。消化道溃疡虽易在冬季高发,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及时的医疗咨询,完全可防可控。这个冬天,让我们从温暖的一粥一饭开始,用心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