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内科部 - 血液肿瘤科 - 健康教育

【科普】肿瘤相关贫血:从发病机制到生活应对

肿瘤患者中,约40%-60% 会遭遇 “肿瘤相关贫血”,它不仅让患者常感乏力、气短,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想要科学应对,先得弄清它的 “来龙去脉”。

从发病机制看,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肿瘤 “直接捣乱”:比如胃肠道肿瘤可能引发慢性失血;肺癌、乳腺癌等转移到骨髓时,会挤占正常造血空间,像 “抢了骨髓造血工厂的工位”。二是治疗 “间接影响”:化疗药物(如铂类、紫杉类)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让红细胞生成减少,就像 “暂时关停了造血机器的部分生产线”。三是炎症因子 “暗中作祟”:肿瘤会刺激身体释放炎症因子,这些因子既会阻止铁的吸收和利用,又会降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活性,导致 “造血原料不够、造血信号减弱”1

生活中做好这几点,能帮患者更好应对。饮食上,优先选 “造血好搭档”:红肉(牛肉、瘦肉)、动物肝脏富含易吸收的血红素铁,搭配深绿色蔬菜(菠菜、西兰花)中的维生素 C,能让铁吸收效率翻倍;但要注意,浓茶、咖啡中的鞣酸会妨碍铁吸收,建议餐后 1 小时再饮用。活动方面,别因乏力就久坐,轻度贫血者可每天散步 20 分钟,重度贫血(血红蛋白<80g/L)需减少活动,避免突然起身引发头晕。还要做好自我监测:记录乏力、心慌的变化,若症状加重,或出现头晕、胸痛,需及时就医。

肿瘤相关贫血并非 “不治之症”,明确原因后通过治疗干预(如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再配合科学的生活管理,多数患者能改善症状,更好地配合肿瘤治疗2

参考文献

1.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 (2022 年版)[J]. 中华肿瘤杂志,2022,44 (10):1021-1032.

2.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 (贫血) 学组。中国成人缺铁性贫血诊疗指南 (2021 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1,42 (6):44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