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内科部 - 心血管内科 - 科室动态

建立整合医疗模式,畅行心梗救治通道

  

  清华长庚医院9月30日电通讯员(薛亚军 周杰)2016年9月14日的下午,居住在立水桥附近56岁的苏先生,活动时突然出现胸部疼痛,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那样,让人喘不过气来。没有任何耽搁,苏先生立即叫家人将自己送到东小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内科部祝立侠主任及在岗急诊医生,经验非常丰富,接诊后立即行多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苏先生有明确急性心肌梗死,即胸前导联ST段呈弓背样抬高,伴T波高尖(如图1),立即呼叫120救护车,将苏先生第一时间送至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部,同时通知长庚医院心脏内科介入团队医生。几乎是与时间赛跑,从患者胸痛症状出现,通过东小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由救护车转运至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长庚医院急诊绿色通道直接接入到心脏导管室,心脏内科介入团队迅速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很快送入导丝,完成球囊扩张,开通闭塞血管,随后植入支架,整个过程,仅仅50余分钟,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术中可见患者供应心脏最主要的左前降支冠脉血管100%闭塞(如图2左),使用球囊扩张开通闭塞血管,放置了一枚支架,永久性的开放闭塞血管(如图2右)。术后,苏先生被转运到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6天后由CCU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14天后苏先生完成心肌梗死后康复训练,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运动,顺利出院。

  

  

  图1  左图显示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右图显示植入支架后,前降支血流恢复正常

  众所周知,心肌梗死后“时间就是心肌”,每一分钟的流逝都代表心肌不可逆的坏死,因此全球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提倡在心肌梗死后,120分钟内通过介入手段开通闭塞血管,恢复心肌正常血供。苏先生能在60分钟之内开通血管,并且术后完全恢复正常生活水平,归功于苏先生对医生的信任,以及“医联体”的整合医疗模式,使得苏先生在胸痛发作不到30分钟即完成了由东小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转运,为后续的介入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目的是进行整合式医疗,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并且让危重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在完成三级医院的成功救治后,将后续的康复治疗扩展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让患者家门口就享受到最好的诊疗服务。而良好的沟通,相互的学习是医联体整合式医疗发挥作用的前提。在过去的1年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脏内科通过微信互动学习、进社区健康宣教、心血管疾病义诊、疑难病例讨论等活动,与东小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良好沟通、交流,从而使得苏先生在心肌梗死确诊的第一时间转运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成功救治,并进一步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后续的康复训练,最大程度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2016年9月28日,时值苏先生出院当天,东小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祝立侠主任代表社区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脏内科病房看望苏先生。苏先生对祝主任带领的全科医生团队表示了感谢,并感慨的说道:“感谢社区医院的快速、正确的诊断,使得我能及时到达长庚医院,挽救了我的生命”。祝主任表示:“感谢苏先生对东小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清华长庚医院的信任,使得医疗过程顺畅,而医患之间良好的配合才是良好的医疗服务品质最根本的保障”。清华长庚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张萍医生总结道:“密切的交流,良好的沟通,无缝的链接,各级医院医生相互的信任与默契的配合是‘医联体’整合医疗模式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患者得到及时、充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保障。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进一步深化完善整合式医疗模式,一定能为天通苑居民提供优质、及时的医疗服务,这也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脏内科团队所有成员共同的心愿。”

                                 

  图2  张萍主任、祝立侠主任(东小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缪国斌主任医师、孙蓓蓓医师(东小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共同看望患者苏先生

  

  

  图3  北京清华长庚心脏内科及东小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共同祝贺患者苏先生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