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长庚医院3月31日电(通讯员 佘飞 )2025年3月29日,由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中西医协同慢病管理研究项目启动会暨中西医协同健康服务优化与创新转化临床科研培训会》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圆满落幕。会议聚焦中西医协同慢病管理的创新实践与数字化技术应用,吸引了来自全国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单位的数百位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参会,共同探讨中西医协同下的慢病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发病率攀升,慢病管理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达3.3亿,传统医疗模式面临资源紧张、效率不足等挑战。在此背景下,融合中西医优势、借助数字技术的院内-院外一体化管理,有望成为突破慢病诊疗困境的新途径。
在上午的会议中,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张治国处长首先发表致辞,并解读科研管理规范。而后天津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员胡镜清分享了中西医协同慢病管理的关键科学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传宏教授则围绕高水平科技推动慢病管理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议题展开讨论,分别从医疗实践与数字技术创新角度提出深入见解。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张萍教授以“数智科技在中西医协同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数智科技在慢病管理中的技术赋能与应用模式,尤其以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病为引导,介绍、分析了国内外各项研究进展,并对其技术特色与应用局限做出评述,最后提出了要义精准、重点突出、可操作度高的研究展望,与会各代表均表示受益良多。
29日下午“大血管疾病数字化管理及中西医协同精准医疗分会场”中,首先由课题组长张萍教授进行了发言和简要介绍。之后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佘飞副教授汇报,详细介绍了作为牵头单位,本研究团队在张萍教授指导下的项目设计与规划。内容包含立项依据、研究目标与规划、研究内容、预期成果、考核指标等,也将团队架构和既往工作基础进行了介绍。
尤其强调项目拟围绕三大目标展开:一是建立去中心化中西医多模态心血管疾病数据库;二是开发中西医融合的重大心血管事件智能预警原型系统;三是构建基于智能可穿戴式设备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将涉及多中心数据采集与标准化、智能数据平台搭建、中西医数据库动态管理、垂类大模型构建、多模态信息融合适配、预警大模型迁移、数字管理系统建设、前瞻性队列建立等多个关键环节,并整合智慧中医、生命指标动态监测等技术,最终实现中西医协同心血管疾病数字化管理模式顺利落地。
其后作为研究参与单位,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毛静远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高铸烨教授、鞠建庆博士,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浙江省中医院邱雪挺教授,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钟印芹教授团队成员,均进行了项目汇报。着重介绍了各自团队的研究积累和技术优势,分享了立项与申报过程中的独到思考与核心关注点,为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开拓新视角、注入新动力。
最后,与会各专家就部分项目细节进行了简要讨论,张萍教授介绍了其他参与单位,就分会场各项内容进行总结,会议圆满结束。
本次会议不仅为中西医协同慢病管理提供了前沿思路,更展现了数字技术与传统中医学融合的巨大潜力。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有望助力我国慢病管理迈入“精准化、智能化、普惠化”的新阶段,为全球慢病防控贡献“中国方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