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手术顺利结束,你慢慢醒来,却感觉控制不住地瑟瑟发抖,牙齿打颤,浑身冰凉. 这不是因为紧张,而是你可能经历了“术中低体温”!别小看这几度的温差,它在手术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今天,就带你揭秘麻醉管理中——体温管理的奥秘!
一、 为什么手术中体温会溜走?
手术室里温度通常较低(22-25℃),这有助于抑制细菌生长、保证术间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但对患者来说,这仅仅是开始:
1. 麻醉的副作用:
全麻药物:会抑制大脑调节体温的中枢,同时扩张血管,加速热量从身体核心散发到体表流失。
椎管内麻醉以及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同样可影响体温调节系统。这类麻醉会使可使阻滞区域血管扩张,热量丢失增加,降低机体血管收缩和寒战阈值,同时阻滞区域的冷感觉信号传入受阻,低体温调节的反应温度降低。
2. 手术操作本身:
体腔暴露:开胸、开腹手术,内脏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空气中,热量散失极快。
冷液体冲洗:手术中冲洗体腔的液体(生理盐水等)通常是室温甚至冷藏的。
3. 输注冰冷的液体/血液:快速输入大量未经加温的液体或库存血,相当于直接向血管里灌冷水。
4. 皮肤消毒: 大面积消毒使用的消毒液挥发也会带走热量。
二、 低体温可不是“冷一点”那么简单!危害超乎想象!
体温低于36℃(核心温度)就是低体温。别以为只是“感觉冷”,它会给手术和康复带来实实在在的风险:
1. 增加手术出血风险:低温会影响凝血功能,让血小板工作效率下降,伤口更容易渗血。
2. 增加手术部位感染风险:低温会削弱免疫细胞的战斗力,让细菌有机可乘。
3. 影响药物代谢:肝脏解毒、肾脏排毒功能在低温下会变慢,麻醉药、肌松药的作用时间可能延长,苏醒延迟。
4. 心脏负担加重:低温可能导致心率失常(尤其是房颤),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
5. 术后寒战不适:身体会本能地通过寒战产热,但这非常消耗能量,加剧疼痛感,让你术后感觉更难受、更疲劳。
6. 延长住院时间:以上并发症都可能导致你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康复出院。
三、 “暖男暖女”上线!麻醉医护的体温守护“组合拳”
为了对抗这悄无声息的热量流失,麻醉医护可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全程为患者保温护航:
1. 术前预热:
温暖的等待区:手术等候区会保持适宜温度,避免术前就着凉。
预热毯“暖被窝”:在转运床上或手术台上,提前铺好温暖的充气式升温毯(像个小暖床)。
2. 术中全方位保温:
① 充气式升温毯(暖风机):通过向覆盖在患者身上的特制毯子持续输送温暖气流,形成保温层。
② 水循环温毯:毯子内有温水循环,提供稳定的体表加温。
③ 辐射加温器: 像小太阳一样,对暴露的局部区域(如头部、肩部)进行照射加温。
④ 液体/血液加热再输:所有静脉输注的液体和血液,都会经过液体加温仪加热到接近体温(37℃左右)再输入患者的血管,避免冷冲击。
⑤ 减少不必要的暴露:只在手术需要时才暴露相应部位,其他部位尽量覆盖保暖。
⑥ 手术室温度微调:在可能的情况下,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高室温。
⑦ 持续温度雷达监测:
麻醉医护会使用特殊的体温探头(通常是食道探头、鼻咽探头或膀胱探头,比腋下更准确)持续监测患者的核心体温,就像监测心率血压一样重要!根据温度变化,随时调整保温策略。
3. 术后体温管理(手术室离开后24h内)
① 体温监测频率:在进入恢复室即刻测量体温,此后每15~30分钟重复测量,离开麻醉恢复室前应再次测量。
② 体温管理方案:①若核心体温正常,可采用被动温度保护措施如覆盖棉毯等,②若患者核心体温<36>℃,应立即启用保温措施,建议加温设备装置,包括使用输液加温设备,暖风机等,直至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③ 离开麻醉恢复室前:做好与主管医师术后体温保护的相关交接工作(如使用输液加温设备、覆盖保温毯等),缩短转运时间,必要时可在病房继续使用保温设备。
四、 作为患者,你能做什么?
虽然保温主要由医护团队负责,患者的配合也很重要:
1. 告知怕冷史:术前访视时,告诉麻醉医生或护士自己是否特别怕冷,或者以前手术后有严重寒战的经历。
2. 穿好病员服:进入手术室前,按要求穿好干净的病员服(通常里面不穿自己的内衣)。
3. 信任与安心:进入手术室可能会感觉冷,这是正常的初期反应。请相信麻醉医护人员会全程守护患者的体温安全,放松心情。术中的保温措施在患者麻醉后就会全面启动。
4. 术后反馈:醒来后如果感觉寒冷或寒战,及时告诉医护人员,我们会采取措施(如加盖暖被、调高室温、必要时药物干预)帮助患者恢复舒适。
五、 温暖,也是一种治疗!
维持手术患者的正常体温,绝非仅仅是舒适度的问题,而是现代麻醉管理中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快速康复(ERAS)的核心环节之一。每一次精准的体温监测,每一股温暖的空气,每一滴加热的液体,都凝聚着麻醉医护人员的专业与关怀,为患者的手术安全保驾护航,让患者从“内”到“外”感受到安心。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