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医技部 - 病理科 - 健康教育

别嫌麻烦!加做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堪称病理诊断 “神助攻”

作为一名长期在病理科工作的技师,我见过太多患者在看到病理报告上建议加做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时,脸上写满了疑惑、犹豫,甚至是抗拒。今天,我跟大伙好好聊聊,为什么这两项检查,它们就像是游戏里的“关键道具”,对疾病的诊断特别重要!

一般来说,临床医生从患者身上切下病变组织,精心制作成病理切片,接着用苏木精 - 伊红(HE)染色制作出常规切片,然后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这一系列操作,是病理诊断最基础的“开场舞”。但您要知道,有时候光靠这普通的“HE染色”,就好比看一部满是雪花点、模糊不清的老电影,很多关键细节都被深深隐藏在朦胧之中。病理医生这时候就像蒙着眼睛在错综复杂的迷宫里找路,想要精准判断病变到底是什么类型?从哪里起源?是否存在特殊情况?简直难如登天。

咱们先聊聊免疫组化,它就像是一位严谨的户籍管理员,专门给病变组织里的细胞“查户口”。身体里的细胞就像是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身份的居民,各自揣着独特的“身份证”,这“身份证”就是特定的蛋白质。免疫组化利用的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就像是拿着特制的“身份证扫描仪”,也就是带特殊标记的抗体,去逐一扫描这些蛋白质。

如今,免疫组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检测过程也很严谨。首先,病理技术人员会把处理好的组织切片放在实验台上,然后小心翼翼地滴加上针对例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 - 2)等特定抗原的抗体。这些抗体就像一个个训练有素、嗅觉敏锐的“侦察兵”,一旦在组织切片的“茫茫人海”中遇到对应的抗原,便会毫不犹豫地紧紧结合在一起。结合之后,再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让带有特殊标记(比如荧光素、酶等)的抗体显露出“庐山真面目”。要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抗原-抗体结合的地方就会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发出迷人的荧光;要是用酶标记,加入显色底物后,相应部位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色,在普通显微镜下便能清晰可见。

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领域,那可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江湖地位”。在判断肿瘤类型时,细胞角蛋白(CK)就像是上皮源性肿瘤的“专属名片”,要是在肿瘤组织中检测到CK表达,就如同收到一封明确的“介绍信”,高度提示肿瘤来源于上皮组织;而波形蛋白(Vimentin)主要活跃于间叶组织细胞,是间叶组织肿瘤诊断时常用的“指路标”。在肿瘤病理分型方面,乳腺癌就是个典型例子,依据ERPRHER - 2的表达状态,它能被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就像把一群人按照不同特征分成了几个小组而不同亚型的乳腺癌,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情况上有着天壤之别。在指导靶向治疗方面,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检测EGFRALK等基因的表达或突变状态,就如同为患者寻找合适靶向治疗药物的“导航仪”,能精准明确患者是否适合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在预后评估上,像Ki - 67这种细胞增殖相关抗原,它的阳性表达率就像是一个“危险信号”,阳性表达率越高,往往意味着肿瘤细胞像被注入了“兴奋剂”,增殖活性越强,患者的预后相对也就较差。

再来讲讲特殊染色,它就像一盏超强聚光灯,专门给病变组织里那些藏得严严实实的细节“打强光”。它巧妙地利用某些化学试剂与组织或细胞内特定化学成分的特异性化学反应,让不同组织成分就像穿上了不同颜色的绚丽衣裳,在显微镜下一目了然,把那些在普通HE染色里如同“隐身人”般的结构和物质全都暴露出来。就拿Masson三色染色来说,它仿佛是一位神奇的画家,能将胶原纤维精心染成深邃的蓝色,肌纤维绘成鲜艳的红色,细胞核勾勒成庄重的蓝褐色。这就好比给组织绘制了一幅色彩分明、标注详尽的地图,病理医生只要一眼望去,就能把组织的“布局”看得清清楚楚,在诊断肝硬化、肺纤维化等与纤维组织增生有关的疾病时,这简直就是医生的“得力助手”,医生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组织的分布情况,就能精准了解组织的纤维化程度。过碘酸雪夫(PAS)染色也毫不逊色,它能把糖原、黏液等多糖类物质染成梦幻般的紫红色。要是怀疑患者有肾脏疾病、糖原累积病等,它就能大显身手,让疾病留下的蛛丝马迹无所遁形,把疾病相关的病理特征清晰地展现在医生眼前。在病原体检测方面,抗酸染色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秘密武器”,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富含大量脂质,就像裹了一层厚厚的“防护服”,普通染色根本拿它没办法,但经过抗酸染色后,它就像黑暗中的红色火苗,格外醒目,而背景及其他细菌则乖乖呈现出蓝色,大大提高了结核病诊断的准确性。银染色则是真菌感染诊断的好帮手,它能使真菌染成棕黑色,辅助医生揪出隐藏在组织里的真菌“小怪兽”。

当然啦,我也非常理解,让大家加做检查,心里肯定会犯嘀咕。一方面要多花钱,另一方面还得多等几天才能拿到结果。但大家不妨仔细想想,要是因为怕花钱、怕麻烦就拒绝了,结果导致误诊或者漏诊,那可就真的是因小失大,耽误大事儿了!

可能有人会纳闷,既然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这么重要,为啥不默认给每个患者都做呢?其实啊,不同患者的情况就像天上的繁星,千差万别,疾病的种类多得如同天上的云彩,形态各异,有些疾病通过常规检查就能轻松明确诊断,根本无需这两项检查出马。但对于那些疑难病症,每个患者的病变细胞特性、组织来源、病理特征等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病理医生需要依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就像侦探破案一样,先初步判断病变方向,然后再针对性地选择免疫组化的抗体种类,或者特殊染色的方法,从而获取关键的诊断信息。而且,医疗收费有着严格规范,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属于额外的检查项目,按照相关规定,在增加患者医疗支出前,必须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只有在获得患者明确同意后,医院才能够开展相应检查,这也是对患者权益的有力保障。

更复杂的是,有时候做完一波检查后,诊断结果依然像蒙着一层轻纱,无法完全明确。比如在免疫组化中,某些指标的结果不典型,就像一个模糊不清的信号,或者和临床症状不完全相符,这时候就可能需要加做其他抗体检测,进一步像“挖宝藏”一样,深挖病变细胞的特征。特殊染色也是如此,如果初步染色结果不能清晰显示病变细节,或者发现了新的可疑病变点,就有必要补充其他特殊染色方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病变组织,就像从不同方向照亮黑暗的角落,直至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能默认做这两项检查,而是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推进诊断流程。

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是病理诊断的“秘密武器”,它们能帮助病理医生如同拥有火眼金睛一样,揪出藏得最深的病魔。下次医生建议您加做这两项检查,可千万别犹豫,这是在给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只有积极配合医生,我们才能离康复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