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被查出“甲状腺结节”。不少人在超声报告上看到“TI-RADS 4类”就如临大敌,以为自己得了癌症,甚至有人在没有充分评估的情况下选择手术治疗。加之一些机构诊疗泛化、误导宣传,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焦虑。面对甲状腺结节,我们到底该如何看?今天我们就来一次理性解读。
一、“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
甲状腺结节,其实就是甲状腺内的小“疙瘩”。随着体检中高分辨率超声的普及,检出率越来越高——据统计,中国成年人的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超过40%,也就是说,每两三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个。
但请注意:90%以上的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真正需要手术干预的恶性结节只占少数,而且即使是恶性,大多数甲状腺癌也属于进展极缓、治疗效果极好的“惰性癌”。
二、别把乳腺BI-RADS和甲状腺TI-RADS搞混了!
很多人一看到“4类”就惊慌失措,是因为误将甲状腺TI-RADS分类与乳腺BI-RADS分类混为一谈。虽然名称相似,但意义却大不相同!
分类体系 |
用于部位 |
4类含义 |
实际风险 |
BI-RADS(乳腺) |
乳腺影像 |
可疑恶性,活检建议 |
有相当概率为癌 |
TI-RADS(甲状腺) |
甲状腺影像 |
仅代表结节得分达标 |
绝大多数为良性 |
举个例子:
TI-RADS 4a 类结节,恶性风险可能只有 5%左右;
TI-RADS 4b 也只是“中度可疑”,大多数仍是良性。
但很多人只看到“4”,就以为是“癌前病变”,这是对系统理解的误区。
三、超声分类评分,是“提示”,不是“诊断”
TI-RADS 是一种帮助医生评估结节风险的工具,它基于结节的形态、边界、回声、钙化等超声表现进行“打分”分类。TI-RADS 的真正初衷,并不是“判定癌症”,而是为了提供一个科学、标准、统一的“结节风险管理工具”,帮助医生合理安排随访、穿刺或手术,避免漏诊和更重要的——避免过度诊疗。它不能直接诊断良恶性,更不能代替穿刺活检和病理检查。
更重要的是,超声报告中“分类几类”只是医生根据影像特征的建议性分级,并不意味着“一刀切”的手术指征。
四、被“过度诊疗”绑架的人群越来越多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飙升,尤其是在城市女性中。但事实上,真正的死亡率却几乎没有变化。
这背后,正是因为“超声筛查+过度诊断+泛手术”的链条:
· 把本可以随访的结节过度“警惕化”;
· 把本可以活检观察的结节直接送上手术台;
· 更有甚者,不少“微小癌”其实终身不发病也不会致命,却因心理恐慌被提前切除。
五、公众该如何科学面对甲状腺结节?
✅ 不恐慌
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特别是直径小于1cm的结节,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 看权威
找有经验的甲状腺专科医生综合评估,不要单看报告吓自己。
✅ 按指征决定是否穿刺或手术
不是所有TI-RADS 4类都要穿刺,更不是所有穿刺阳性都要手术。是否干预,要看结节大小、是否侵袭、是否有家族史等多方面因素。
✅ 拒绝过度体检、拒绝“微创包装”的盲目手术
不要轻信一些机构的“促销式体检”“术前套餐”,也不要把“手术=安心”作为默认逻辑。
六、结语:冷静比刀更有力量
甲状腺结节不是“洪水猛兽”,更不是癌症的前奏曲。我们需要的不只是高端设备和手术刀,更需要有能力、有耐心、有良知的医生,以及有判断力、不盲从的患者。
愿更多人能从“被吓唬”的甲状腺病人,变成“有判断”的健康守护者。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