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默默承担着营养吸收的重任。然而,当它出现状况发出 “呼救” 信号时,这些信号往往模糊难辨,给诊断带来极大挑战。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讲如何借助放射科检查,来破解小肠疾病的谜团。
小肠的 “呼救” 信号
小肠疾病的症状常常不具有特异性,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这种疼痛可能是隐痛、胀痛,也可能是绞痛,位置多在脐周。腹胀也较为常见,患者总感觉肚子胀胀的,消化不良。腹泻同样频繁出现,大便的性状和次数都可能发生改变。更严重些,还可能出现便血,这无疑是小肠发出的强烈 “警报”。此外,长期的小肠疾病还可能导致患者消瘦、营养不良。但这些症状,很容易与胃部疾病、大肠疾病等混淆,仅靠症状,很难精准判断病因。
放射科检查大显身手
小肠 X 线造影:久经考验的肠道健康侦查兵
小肠 X 线造影堪称放射领域的经典 “老将”,问世多年,至今仍在小肠疾病诊断一线发挥关键作用。检查时,患者口服硫酸钡混悬液或经小肠插管注入造影剂。别小看这白色的液体,它就像小肠里的 “显影使者”,随着胃肠有节律的蠕动,稳稳地逐步充盈小肠的每一处角落。在 X 线的 “火眼金睛”——X 线透视下,原本隐匿的小肠轮廓瞬间清晰现形。医生如同经验老到的侦探,通过细致观察,一眼便能洞悉小肠的健康状况。小肠的形态是否标准,蠕动是否遵循正常节律,有没有出现狭窄、扩张这类异常 “变形”,又或是溃疡、占位性病变等 “捣乱分子”,都逃不过医生的专业审视。举个例子,要是小肠内不幸长出肿瘤,就如同平静的河面上毫无征兆地冒出一块突兀的礁石。肿瘤会在肠腔内形成充盈缺损,使得原本顺畅的钡剂或碘剂流动受阻,正常的肠腔形态被打破,而这一关键 “破绽”,在 X 线造影的呈现下,清晰可辨,为后续精准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力线索 。
CT 小肠成像(CTE):全面洞察
CTE 检查前,患者要先喝下大量等渗溶液,让小肠充分扩张开来。随后进行 CT 扫描,就能获取小肠的断层图像。与小肠钡剂或碘剂造影相比,CTE 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能看清小肠内腔的情况,还能清晰显示肠壁以及肠壁外的结构。对于发现小肠肿瘤、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以及肠扭转、肠套叠等疾病,CTE 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以克罗恩病为例,CTE 能清晰显示肠壁的增厚、强化,以及周围脂肪组织的炎性改变,为诊断提供有力证据。
MRI 小肠成像(MRE):软组织分辨高手
MRE 和 CTE 类似,也是让患者口服对比剂充盈小肠后进行磁共振扫描。MRI 最大的优点是没有辐射,而且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极高。这使得它在评估小肠炎性病变、肿瘤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方面,表现出色。在鉴别小肠肿瘤的良恶性时,MRE 能提供丰富且关键的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判断。
检查前准备很关键
无论选择哪种小肠放射科检查,充分的肠道准备必不可少。一般建议患者在检查前 1-2 天,进食少渣、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肠道内食物残渣的残留。检查前一晚,需要口服泻药,排空肠道内容物,确保检查时小肠内部干净清晰,避免粪便等干扰检查结果。同时,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过敏史,正在服用的药物也要向医生说明,以便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小肠的健康关乎全身,当出现那些难以捉摸的 “呼救” 信号时,不要忽视。放射科的这些检查手段,就像训练有素的侦探,能够帮助医生抽丝剥茧,找出病因。希望大家重视小肠健康,积极配合检查,让我们一起守护好身体的 “营养加工厂”。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