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医技部 - 放射诊断科 - 健康教育

【科普】AI影像助手——放射科医生的“黄金搭档”

近年来,“AI看片”成了医学影像领域的热词。新闻里常看到“AI诊断准确率超过95%”、“AI几秒钟就能看完片子”。作为患者,您可能好奇甚至有些疑虑:AI真的比医生还厉害了吗?那以后是不是机器就能给我出报告了,还需要放射科医生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热门话题——“AI看片”和“放射科医生”,其实二者之间不是“谁取代谁”,而更像是“最佳拍档”。

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放射科医生,我和同事们每天都要仔细审阅成千上万张X线、CT、MRI图片,尽力从中寻找出疾病的蛛丝马迹,这份工作责任重大,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丰富的经验,还需要很好的体力来支持每天10多个小时的工作。想象一下,在每天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名为AI的“超级实习生”,它不知疲倦、眼神超好、记忆力超棒,简直就是我们的最强助攻!

一、AI在影像诊断中能做什么?

1.“火眼金睛”找目标:筛查微小病变

举例:一个胸部高分辨CT检查可能包含几百甚至上千张图像!人眼长时间盯着看,难免会疲劳,可能漏掉一些非常小、密度很淡的磨玻璃结节,而这却有可能是早期肺癌的信号。AI经过海量数据的“训练”,能非常高效、不知疲倦地扫描所有图像,快速标记出可疑的小结节,哪怕只有几毫米,大大降低了漏诊风险。

2.“闪电侠”的速度:快速处理海量数据

举例:急诊室里,一位怀疑脑卒中的患者被紧急送来。时间就是大脑!医生需要尽快判断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传统上,放射科医生需要仔细查看头部CT的每一层图像,至少也需要3-5分钟。而AI可以在几秒钟内快速分析整个扫描,自动圈出可疑的出血区域或提示早期脑梗死的征象,为医生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3.“尺子”的精准:客观测量与对比

举例:对于癌症患者在进行化疗或靶向治疗后的复查CT,需要医生精确测量肿瘤的大小变化,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人工测量难免会有毫米级的误差,尤其是形状不规则的肿瘤。AI可以非常精确地自动勾画出肿瘤边界,计算出体积变化,提供客观、一致的测量数据,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进行评估。

4.“永不疲倦”的专注力:减少疲劳带来的误差

医生也是人,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会疲劳,尤其在夜班或需要看大量筛查片子时。AI没有这个问题,它能保持始终如一的专注力,在重复性高的筛查工作中(如体检胸片、骨密度筛查),能提供稳定的初步筛查结果。

二、为什么AI离不开放射科医生?

AI虽然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它无法替代放射科医生的核心作用:

1.“福尔摩斯”般的综合分析:结合临床,理解背景

举例:AI在肺部CT上标记了一个结节,该病灶的形态规则,边缘光滑,直径约15mm,报告“低风险”,但是“低风险”就一定没事了吗?经过我们放射科医生的全面阅片,发现该患者纵隔内还有多发肿大淋巴结,再结合肿瘤标记物NSE升高,综合诊断为小细胞肺癌合并淋巴结转移。因为AI目前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临床背景和影像关联分析,还需要医生综合所有信息,给出更贴近患者个体的、有临床意义的诊断意见。

2.“破案专家”处理疑难杂症:复杂、罕见、不典型病例

影像表现千变万化。有些病变长得“四不像”,或者多种疾病混杂在一起。AI可能给出一个不确定的、甚至错误的判断。这时就需要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对于罕见病,AI可能根本没“见过”足够的案例来学习。医生的经验、知识储备和推理能力在处理这些复杂情况时无可替代。

3.“质量控制大师”:确保图像本身可靠

影像诊断的前提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如果患者扫描时动了一下,或者呼吸没配合好,图像可能模糊不清或有伪影。AI往往会被这些伪影迷惑,误认为其是病变。放射科医生和技术员会评估图像质量,判断这个检查是否合格,需不需要重做,AI标记的“病灶”是不是因为图像质量问题造成的假象。保证图像质量是准确诊断的第一步,这离不开人的经验。

4.“沟通桥梁”与“责任担当”:解读结果,沟通交流,承担责任

影像报告最终是给临床医生和患者看的。放射科医生需要清晰、准确地描述发现,用临床医生能理解的语言解释影像征象的意义,并在必要时建议下一步检查或治疗方向。当临床医生或患者对报告有疑问时,需要放射科医生面对面沟通解释。目前,AI还仅仅是一个影像诊断辅助工具,诊断的最终责任还在于医生。

在我们实际工作中,理想模式是:AI+医生=更好的医疗服务。AI做“第一道筛子”,快速扫描图像,标记出所有可疑的、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甚至生成一份初步报告草稿。医生做“终极裁判”,审核AI标记的区域,结合临床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做出最终诊断并签发报告。二者相辅相成,使影像诊断更高效、更稳定、更准确,共同守护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