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专科部 - 口腔科 - 健康教育

【世界口腔健康日·科普】多生牙怎么办?

多生牙,是指超出正常牙列数量的牙齿。正常情况下,人类乳牙期有20颗牙,恒牙期28-32颗(含智齿),而多生牙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规律。它们常表现为形态异常(如圆锥形、尖头状)或位置异常(如埋伏于颌骨内),可能引发牙列拥挤、咬合紊乱甚至颌骨囊肿等问题。  

微信截图_20250317094712.png

为何会“多长一颗牙”?

1. 胚胎发育异常:

在胚胎6-8周时,牙板(牙齿发育的原始结构)若过度分裂或断裂,残余的上皮组织可能形成额外牙胚,最终发育为多生牙。

2. 遗传因素:

约30%的多生牙患者有家族史,父母若患多生牙,子女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3. 基因突变:

孕期接触辐射、化学物质或感染可能干扰胎儿基因,导致牙胚发育异常。

好发人群与部位

1. 好发人群:

儿童及青少年:多生牙在乳恒牙替换期(5-14岁)高发,与这个时期颌骨发育活跃有关。

有家族史者:家族中有多生牙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多生牙。

牙齿发育异常者:如先天性缺牙或牙齿畸形患者,多生牙风险增加。

2. 常见部位:

上颌前牙区:约90%的多生牙发生在此区域,尤其是两颗中切牙之间或腭侧。

前磨牙区:少数多生牙形态接近正常牙,对称分布于前磨牙区。

第三磨牙附近:偶见“第四磨牙”,会导致周围牙齿萌出位置异常。

临床表现:从“隐形埋伏”到“显性干扰”

多生牙的症状因萌出状态而异:

1. 已萌出多生牙:

牙列拥挤:多生牙占据正常牙位,导致牙齿排列不齐,如“兔牙”或中切牙间隙过大。

咬合紊乱:干扰上下牙咬合,影响咀嚼功能。

美观问题:圆锥形或异形牙影响笑容美观,尤其在前牙区。

2. 未萌出(埋伏)多生牙:

邻牙迟萌或错位:阻生牙压迫恒牙胚,导致恒牙萌出延迟或位置偏移。

囊肿风险:约10%的埋伏牙可能诱发含牙囊肿,导致周围颌骨吸收。

牙根吸收:压迫邻牙牙根,导致牙根吸收甚至牙齿松动。

诊断:精准定位是关键

1. 临床检查:

观察牙列是否拥挤、中切牙间隙异常或存在异形牙。

触诊颌骨局部是否有隆起。

2. 影像学检查:

二维X线片(口曲面断层片)口曲面断层片:全面评估颌骨内埋伏牙与邻牙的关系。

三维X线片(CT或三维重建):精确定位复杂埋伏牙,避免手术损伤邻牙。

治疗:早干预,防后患

多生牙的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牙齿萌出状态及并发症制定个性化方案:

1. 拔除治疗:

已萌出多生牙:尽早拔除,避免影响恒牙排列。例如,上中切牙区的多生牙若在恒牙萌出前拔除,可减少错颌畸形风险。

埋伏多生牙:若压迫邻牙或引发囊肿,需手术切开牙龈去骨拔除,现在还可以通过导板以及术中精准定位多生牙,减少手术的创伤。

2.保守观察:

对无症状且未影响邻牙的埋伏牙,可定期复查(每6-12个月),监测其变化。

3.术后管理:

正畸治疗:拔牙后若存在牙列间隙或错颌畸形,需通过矫治器调整牙齿位置。

囊肿处理:合并囊肿者需手术刮除囊壁,促进骨组织再生。

预防与日常管理

目前尚无明确预防多生牙的方法,主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定期口腔检查:儿童从3岁起应每半年检查一次牙齿,通过早期X线筛查发现埋伏牙。

有家族史要及时关注:有遗传倾向的家庭需加强子女口腔监测。

及时干预:一旦发现多生牙,尽早咨询口腔外科或正畸专科医生,避免延误治疗。

多生牙虽不致命,却是口腔健康的“隐形炸弹”。从胚胎发育到恒牙萌出,科学认知其风险并积极干预,是维护牙列整齐与功能完整的关键。若发现孩子牙齿排列异常或萌出延迟,请务必及时就医,让专业医生为口腔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