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专科部 - 皮肤科 - 科室动态

多元融合,创新发展,第十届清华皮肤前沿医学论坛圆满举办!


图片1.png

2025年8月29-30日,第十届清华皮肤前沿医学论坛在北京城建北苑大酒店成功举办。为期两天的学术盛会汇聚国内外皮肤医学领域顶尖专家与同仁,围绕皮肤医学前沿研究、临床诊疗创新等展开深入交流,为推动我国皮肤科医疗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开幕式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赵邑教授主持,对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赵邑教授回顾了论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强调其始终致力于推动皮肤医学领域的创新、引领与交流,通过系统性改革不断提升学术质量与影响力。赵邑教授指出,论坛已成为清华医学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术合作和青年医师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医学院 赵永庆副院长发表致辞。赵永庆院长指出,清华大学医学院始终坚持高质量、国际化与交叉创新理念,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积极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医学体系。皮肤科作为医院重点学科,在科研和跨学科合作方面展现出显著活力,这些成就离不开各位同仁的长期支持。最后,他期待本次论坛激发创新灵感,共同为推动健康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 晋红中教授发表致辞。晋红中教授回顾了过去十年皮肤医学的重要进展,特别指出在白癜风、银屑病等疾病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方面取得飞速发展,小分子药物、生物制剂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了临床诊疗能力的提升。晋红中主任强调多学科协作与人才培育对学科发展的关键作用,并充分肯定清华皮肤科在科研、临床和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期待未来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创新方面取得更显著的突破。


论坛期间举行了研联体授牌仪式。研联体的成立旨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整合临床研究资源,提升研究质量与效率,并满足中心规范化建设要求。仪式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皮肤科陈典副教授主持,多家单位共同参与,旨在通过稳定合作与资源共享,推动高水平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发展,加速医药器械创新与技术孵化。

大会特邀演讲


大会特邀演讲上半场由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赵邑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涂平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肖汀教授共同主持。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 Michael Mildner教授分享了《From idea to therapy:The challenging journey of developing an innovative wound-healing drug》课题。Michael Mildner教授深入剖析了心脏与皮肤愈合的相似机制,如均以炎症为起始信号、成纤维细胞参与瘢痕形成、依赖新血管生成等,并指出干细胞疗法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移植存活、分化控制、致瘤性等多重挑战,提出“凋亡干细胞假说”,阐明干细胞主要通过旁分泌效应发挥作用,为后续研究方向奠定基础。


北京协和医院 晋红中教授分享了《红皮病型银屑病研究进展》课题。红皮病型银屑病是通常伴随系统性症状,病情较为严重,且容易复发。晋教授的分享全面涵盖了红皮病型银屑病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为与会者提供了红皮病型银屑病研究和治疗的全面视角,突出了综合治疗策略的重要性,并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清华大学医学院 石彦教授分享了《调节性T细胞在皮肤自免治疗中的应用》课题。石彦博士系统介绍了Treg细胞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抗原呈递功能、调控钙信号通路等机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团队发现Treg细胞可强力结合并阻断DC与T细胞间的免疫突触形成,进一步通过调控RyR2基因或使用其抑制剂。研究还初步展示了人源化工程T细胞及小分子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潜力,为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肖汀教授带来《荨麻疹诊断治疗的常见误区与处理》课题。肖教授系统梳理了急慢性荨麻疹的分类、临床特点及诊断流程,指出肥大细胞活化及IgE信号通路在发病中的核心作用,并强调详细问诊和针对性激发实验对鉴别CSU与CIndU的重要性。肖教授展示了多项最新临床研究数据,指出未来治疗将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为难治性CSU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开幕式下半场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王文慧教授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程少为教授共同主持。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耿松梅教授分享《皮肤力医学与免疫》课题。耿松梅教授系统阐述了机械力学在皮肤生理及免疫调控中的核心作用,指出皮肤不仅感知外部机械刺激,更通过力学敏感离子通道、整合素-细胞骨架复合物等将力学信号转化为免疫响应,参与多种皮肤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耿松梅教授提出,靶向力学信号转导可为炎症性皮肤病、纤维化及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未来需进一步揭示跨尺度力信号转导机制,推动力生物学指导下的器械、材料和药物研发,实现临床转化突破。


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 杨斌教授分享了《大模型助力智能患者管理》课题。杨斌教授系统介绍了大模型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潜力与现状,指出其在医学知识管理、临床辅助决策、患者互动与健康管理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他重点阐述了清华大学智慧健康医疗服务系统如何基于第三代人工智能理论,整合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构建专科大模型及多模态智能体,实现从智能预问诊、精准分诊到个性化随访的全流程患者管理。未来需持续探索合规、安全、可信的专业大模型路径,以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江苏省人民医院 周炳荣教授带来《敏感性皮肤与玫瑰痤疮的诊疗策略异同-光电临床实践中的思考与体会》分享。周炳荣教授系统梳理了敏感性皮肤与玫瑰痤疮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光电治疗策略上的异同,并结合临床案例,深入探讨了点阵微针射频、激光参数选择及联合序贯治疗策略,强调治疗需个体化把握时机与强度,从而安全有效地实现症状控制和皮肤状态改善。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赵邑教授分享了《银屑病的全面诊疗》课题。赵邑教授指出,银屑病管理应从传统“对症治疗”模式转向“全面主动管理”新模式,该模式涵盖四大支柱:全系统治疗、共病的整体管理与早期筛查、全生命周期护理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决策。赵教授同时指出当前临床仍面临治疗可及性不足、共病认知有限、多学科协作不充分及终身支持体系欠缺等挑战,未来银屑病管理将朝着更全面、精准和公平可及的方向发展。

皮肤医学科学论坛



8月29日,皮肤医学科学论坛率先拉开帷幕,上半场由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赵邑教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郭永教授共同主持,下半场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张成锋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张国强教授接棒。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 Michael Mildner教授带来《The Silent Architects of Regeneration: Schwann Cells in Skin Repair》,从国际视角开启了皮肤修复机制的深度探讨。随后,厦门大学药学院 张凌娟教授聚焦《真皮脂肪参与调控皮肤炎症的机制研究》,为临床治疗皮肤炎症相关疾病提供了新思路。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郭永教授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杨嘉博士分别就《数字PCR技术及在疾病科研和精准诊断中的应用》与《基于生物活性材料的皮肤创面修复研究》进行分享,为疾病科研与临床治疗架起了桥梁。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 王芳教授深刻解析了《A non-neuronal source of neuromedin B orchestrates eosinophil-driven skin inflammation》,为后续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与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张成锋教授以《从不可能到可能:白癜风研究的前世与今生》为题,系统回溯了白癜风研究的艰辛历程与重大突破,为年轻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最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王韫芳教授分享了《皮肤类器官生物智造及其转化应用》,进一步探究了皮肤再生医学与生物制造技术的融合。

银屑病专场







银屑病专场上半场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伦文辉教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苗国英教授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刘方教授共同主持,下半场由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许晓春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王晓阳教授共同主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蔡林教授带来《早期银屑病关节炎 biomarker 研究》,深入探索银屑病关节炎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为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了潜在方向。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张华斌教授分享《银屑病关节炎超声检查》,借助超声技术为银屑病关节炎的临床评估提供了更直观的手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李薇教授分享《亚临床银屑病关节炎研究进展》,拓展了对银屑病关节炎疾病谱的认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舒丹医师阐述《银屑病关节炎诊疗现状》,梳理了当前诊疗的成果与不足,为后续优化诊疗策略提供参考。随后的MDT模式讨论中,多位专家共同交流,旨在通过多学科协作提升银屑病关节炎复杂病例的诊疗效果。该专场全面覆盖银屑病关节炎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多个方面,助力推动其诊疗水平提升。

过敏性皮肤病专场











过敏性皮肤病专场上半场由山东大学齐鲁第三医院 汤占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李邻峰教授共同主持,下半场由民航总医院 王剑磊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张燕教授共同主持。


北京协和医院 曾跃平教授带来《从细胞因素的角度谈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从细胞层面为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李邻峰教授带来《结节性痒疹诊治进展》,分享了结节性痒疹诊疗的最新动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赵嘉惠教授讲解《TRPV3参与特应性皮炎瘙痒的发生机制研究》,深入解析了特应性皮炎瘙痒的发生机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谢志强教授阐述《如何评估慢性瘙痒的严重度及其影响》,为慢性瘙痒的临床评估提供了方法指导。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刘玲玲教授带来《延续探索精神,迈向AD治疗新时代》,传递了对特应性皮炎治疗未来发展的展望。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薛婧雯博士分享《打造荨麻疹专诊:我们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荨麻疹专病诊疗的探索经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 张凡教授开展《长效管控慢性荨麻疹的实用策略》,为慢性荨麻疹的长期管理提供实用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刘丽娟教授阐述《打破抗组胺循环困局,探索荨麻疹升级治疗之道》,为荨麻疹治疗困境寻求突破方法。此专场全方位探讨过敏性皮肤病,为其诊疗创新提供助力。

皮肤美容及抗衰专场








皮肤美容及抗衰专场上半场由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蔡宏教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杨洁教授共同主持,下半场由青岛市市立医院 王昌媛教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黄晨昱教授共同主持。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蔡宏教授带来《新型生物材料在抑制皮肤瘢痕中的应用》,展示了新型生物材料在皮肤瘢痕防治中的潜力。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闫言教授开展《射频微针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介绍了射频微针技术在皮肤美容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北京和睦家京北妇儿医院 晏晓青教授讲解《分层递进·协同赋能:注射抗衰多维治疗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系统阐释了该治疗体系的核心架构与临床实践路径。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闫言教授带来《激光治疗与术后修复》,分享了激光治疗及术后修复的相关内容。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杨建民教授阐述《脂肪移植联合微创线性提升在面部年轻化中的临床应用》,深入探讨了该联合术式的核心优势与应用前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张振教授分享《模型引导下的755nm皮秒激光治疗真皮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治疗重点研究》,为真皮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激光治疗参数选择提供参考。该专场聚焦皮肤美容与抗衰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推动医美行业向更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皮肤肿瘤及毛发专场






皮肤肿瘤及毛发专场由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庄淑波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赵光明教授共同主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谢祥教授带来《毛发移植技术及临床应用》,聚焦于毛发移植的技术演进与多样化临床场景应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庄淑波教授开展《良恶性皮肤肿物的切除及修复》,分享了皮肤肿物切除与修复的经验。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王亚文博士阐述《播散性黄瘤长期研究》,展示了关于播散性黄瘤的长期研究成果,为疾病诊疗提供了宝贵证据。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彭睿博士带来《Aberrant B Cell and Cytotoxic T Cell Activation in Female Pattern Hair Loss:A Pilot Comparative Clinico-transcriptomic Study》,从临床与转录组学角度探究女性型脱发机制。此专场在皮肤肿瘤诊疗与毛发健康领域深入研讨,为相关领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至此,第十届清华皮肤前沿医学论坛落下帷幕。本次论坛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行业协作的纽带,推动各学科专家共探皮肤医学难题,促进科研与临床深度融合。未来,论坛积累的学术成果与交流经验,将持续赋能皮肤医学诊疗创新、科研突破,助力我国皮肤科医疗事业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