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疾病预防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官方网站首页公布了我国一起猴痘聚集性疫情,并发布了健康风险提示。这标志着猴痘病毒的第二次全球疫情正式传导到了我国境内。相对2022年的首次全球爆发,本次疫情的毒株传染性更强,症状更严重,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更高。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再一次宣布猴痘成为了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面对我们的对手,我们这一次需要准备得更充分。
猴痘是什么?
猴痘的本质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和早已绝迹的天花病毒一样,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一种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能的传染源既包括猴痘患者,又包括了鼠和猴子等各种小型哺乳动物。这也是为什么,猴痘患者需要隔离治疗来阻断人向人的传播,同时又要避免接触、狩猎、剥皮、烹饪来自疫区的动物或动物肉类来阻断动物向人的传播。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本次疫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人向人的传播,即与猴痘患者的密切接触。密切接触包括皮肤对皮肤(如触摸,或性行为)、口对口、以及口对皮肤的接触(如接吻),这也可包括与猴痘患者面对面(如交谈、或呼吸时彼此靠得很近,可能会产生传染性呼吸道颗粒)。由于猴痘的传染不依赖于体液的交换,安全套不能预防性行为导致的猴痘病毒感染。既往病例中发现,猴痘还可能通过衣服或床单等受污染的物品、医疗保健中的针刺伤或纹身造成感染。
在与猴痘患者密切接触后,病毒潜伏1至21天后开始出现典型猴痘症状,最常见的潜伏期为6-13天。
怎样识别猴痘?
典型猴痘症状包括皮疹、发热、咽痛、头痛、肌肉痛、背痛、乏力和淋巴结肿大,其中皮疹和超过38.5℃的高热是猴痘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相对于其他病毒性和细菌性皮肤感染,猴痘的皮疹具有高度特异性,受过专门训练的医师一般可以正确的进行鉴别诊断,从而结合高热和淋巴结肿大等其他典型症状来识别猴痘疑似病例。猴痘的皮疹通常从面部或者接触到猴痘患者的身体部位开始出现,逐渐蔓延至全身,可扩散到手掌和脚底。因此,对于面部(特别是口周)、掌心和足心、以及生殖器的检查尤为重要。
在识别出猴痘的疑似病例后,需要采集皮疹的疱液和痂屑样本,送至区县级别的疾控中心进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同时患者进入单人病房隔离治疗。样本回报阳性后,需于医疗机构治疗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变部位全部结痂,此时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猴痘病毒失去了痂屑这个传播载体,再解除居家隔离。
怎么保护自己?
总体而言,目前的第二次疫情爆发较第一次的重症风险更高,在最严重的非洲疫区,死亡率达到3.6%。尽管如此,猴痘本身是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病例症状较轻,经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后,大多数猴痘患者会在2至4周内康复。
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在充分了解猴痘防控知识后,应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与猴痘患者或有猴痘可疑症状者密切接触。日常生活中不接触野生或者来历不明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出境前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猴痘病毒流行情况,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与当地野生动物接触,避免与疫区猴痘患者或有可疑症状者密切接触;遵守国家出入境管理相关规定,配合做好出入境检疫检测。
如果怀疑自己和猴痘患者产生了密切接触,那么应该在疾控机构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21天的健康监测,期间应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比如性接触),避免捐献血液。每天进行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
如果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或其他猴痘相关症状,那么应该佩戴口罩,穿戴长衣长裤遮住病变处,避免与他人(特别是家人)发生密切接触,尽快去医疗机构就诊,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生可疑接触史和疫区旅行史。尽量避免搔抓皮疹造成感染扩散。
在专业的医疗护理下,猴痘并不可怕;对于罕见的重症患者,其疫苗和抗猴痘病毒药物的临床研究也在稳步推进。充分了解猴痘的本质和应对方法后,人类终会和历史上的所有先例一样,成为这场战役的胜利者。
参考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ttps://www.chinacdc.cn/
世界卫生组织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pox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