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内科部 - 神经内科 - 科室动态

快速识别后循环卒中,告别“致命性头晕” ——第二届“世界卒中取栓日”,我们在行动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5月16日电(神经内科 沈懿 赵心怡)2022年5月15日,神经病学领域迎来第二届“世界卒中取栓日”。去年的5月15日,血管和介入神经病学学会取栓使命组织在全球急诊取栓区域会议上宣布首届“世界卒中取栓日”,旨在提高公众对“急诊取栓”手术治疗卒中的认识,通过急诊取栓降低致残率与致死率。

 

  “急诊脑动脉取栓”是一种微创的急诊介入手术,术者穿刺股动脉或上肢动脉后利用导管装置到达病变处,采取支架、导管、球囊或药物等多种手段来开通闭塞的动脉血管,从而恢复大脑血流,保护可挽救的半暗带脑组织。

 

  长期以来,针对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取栓治疗缺乏高级别证据。且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因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评分量表与CT平扫敏感性较低等原因,在疾病早期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导致错失溶栓、取栓等血管再通治疗的机会而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就在近期,欧洲卒中大会(ESOC)发表的“中国声音”填补了这一空缺。中国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临床试验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Chinese Endovascular Trial, BAOCHE)证实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6-24h时间窗内使用Solitaire™ 颅内取栓支架进行机械取栓优于药物治疗。无独有偶,另一项针对后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疗效评价的RCT研究(ATTENTION研究)即将揭晓,更高的良好预后率及更低的致残率、死亡率为机械取栓优于药物治疗提供又一有力证据。

 

  椎-基底动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取栓治疗为患者提供新希望的同时,也给临床的早期诊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急性前庭综合征是一组以急性发病的持续性眩晕/头晕伴恶心、呕吐、步态不稳、眼球震颤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中约25%为后循环卒中,对于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需尤其提高警惕,此类患者病情可迅速恶化甚至昏迷。

 

  传统的NIHSS评分对于后循环卒中的敏感性偏低,而扩展版NIHSS评分(e-NIHSS)则纳入了视野缺损、水平和垂直眼球运动障碍、视物成双、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后循环症状,提高了对后循环卒中的识别能力。同时,运用HINTS三步检查法,头脉冲试验(-)、凝视变向眼震(+)及眼偏斜试验(+)往往提示中枢性病变,若加之HINTS plus提示听力丧失,更有助于提高后循环缺血的检出率。头颅磁共振DWI序列是确诊后循环卒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结合pc-ASPECTS评估基底动脉闭塞,符合的患者即进入卒中绿色通道行急诊静脉溶栓和/或动脉取栓开通脑血管。

 

  2022年,《柳叶刀》子刊发布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现状分析,结果显示:我国2019-2020年AIS静脉溶栓率为5.64%,血管内治疗率为1.45%,入院到穿刺的时间(Door to Puncture Time,DPT)中位数为106分钟,较既往均显著缩短。区域卒中中心网络建设、卒中急救地图建设和卒中绿色通道建设显著缩短了缺血性卒中急救的院前和院内时间,提高了再灌注治疗的数量和质量。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在武剑教授的带领下持续建设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与京北脑卒中防治网络,将智慧医疗与医工交叉的新技术引入脑卒中防治的全流程。当患者出现急性发病的持续头晕时应第一时间来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神经介入团队提供全天候急诊绿道保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