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医技部 - 放射诊断科 - 健康教育

【科普】怀疑急性脑梗死,CT报告的解读

脑梗死是常见病,发病率和致残率非常高,其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导致该血管供血范围内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功能缺损,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临床症状。因此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第一时间要就诊。

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来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头颅CT平扫检查,该检查项目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首选检查项目,具有无创、便捷、快速、廉价等优势,普遍应用于临床。

我们平时看到的CT图像,可以看到人体组织的形态,还可以用不同灰度来显示组织和病变的密度,而这种CT密度的量化用CT值表示。简单来说,密度高的组织,在CT图像中显示为白色,称为高密度,CT值高;反之,密度低的则表现为黑色,称为低密度,CT值低。人体各组织都存在正常的CT值范围,如果超出该范围则提示有可能存在病变,换句话说在CT图像中密度发生明显变化就能被发现,从而提示病变的存在。正常脑组织的密度是有一定范围,其CT值范围在28-40Hu之间。当出现脑梗死,脑组织会缺血、坏死,脑组织密度会减低,低至一定程度就能在CT图像中表现为比正常脑组织密度减低,也就是出现了影像学上的“阳性征象”。

发生脑梗死后,相应范围内的脑组织会随着时间延迟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这些病理变化有可能会表现在CT图像中。在发病约4-6小时的梗死早期,脑组织会先出现水肿,脑组织无密度变化,因此在头颅CT平扫检查中无法发现密度减低。发病12-24小时,缺血区域脑组织会进一步缺血、甚至坏死,密度可能会有变化,但不明显,CT值可能仍在正常范围内或仅略微低于正常范围,CT图像中仍无明确的阳性征象。因此脑梗死24小时内,CT检查可无“阳性征象”。这时期如果临床医师仍高度怀疑患者为急性脑梗死,会建议复查或做进一步的其他检查。一般来说,发病24小时之后,脑组织进一步坏死,水肿明显,CT图像中会出现密度减低的阳性征象。发病2-3周脑水肿逐渐吸收、消失,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吸收,受损部位开始慢慢修复,此时脑组织密度会逐渐增高,从而恢复到正常范围内。这时与正常的脑组织密度相同,CT图像中密度与正常脑组织相似,无法辨别,我们称此现象为CT模糊效应。脑梗死后期,坏死组织清楚,会形成明显低密度的囊腔。

另外腔隙性脑梗死因为梗死面积小,CT检查无法发现这么小的病灶,可显示为正常。除此之外,CT检查具有局限性,对特殊部位的脑梗死检出率较低,如后颅窝的脑干、小脑和脑底部的梗死,一般较难被发现,因为颅底和后颅窝区域结构复杂,存在较重的伪影和容积效应,影响病变的检出。

因此,CT报告显示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急性脑梗死的可能,需要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必要时复查CT或进行其他检查来协助诊断。通讯员 许艺兰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