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英,香港大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检验医学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感染与免疫,以及临床实验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于2012年9月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采访实录
采访人:当初您决定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否有一些机缘巧合?
赵秀英:实际上,我从2012年春天就知道这家医院正在建设,我本身就是天通苑社区的居民,对社区内这所医院一直有所期待。正式加入医院是在2012年9月,我记得那是国庆节长假前的最后一天,我来医院报到。这个过程并没有太多复杂的原因,因为我居住在这个社区,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加入医院,我几乎没有太多犹豫就做出了这个决定。
采访人:在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后,您遇到过哪些困难?
赵秀英:当时我来到清华长庚医院的时候,科室还只停留在图纸上,为了赶施工进度,图纸是不能进行修改的。然而,按照国家卫健委(原卫生部)及北京市的相关规范和要求,我们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需要从人员、事务、物资、空间环境等等多个方面入手,完善流程制度,进行开业前的规划与筹备,落实许多工作,让科室可以达到开科的层面,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我想说的是,开业验收当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比如与检验相关的验收就有3次。在正式开业前的验收中,就包括检验专家对科室进行一对一的验收,输血科和HIV初筛实验室还需要单独验收。每一次对我们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比如输血科和HIV初筛实验室的验收如果不通过,我们医院就不能开展急诊和手术,所以这对医院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采访人:作为第一位到位的科主任,在科室运营之初,您有哪些至今难忘的经历?
赵秀英:确实有许多难忘的经历。对于一家新建的医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我举个例子。天通苑社区有一位患有甲状腺疾病的老先生,他需要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五项检测。在我们开业不到1个月的时候,他拿着一张化验单来到医院,当时天气很冷,是冬天。老人拿出化验单告诉我们的工作人员,我们科室的某一个化验的参考区间跟他在协和医院做的不一样,说这可能影响他对病情的判断。实际上,是我们使用的检测系统跟协和医院的不一样,参考区间借鉴了厂家推荐的,虽然这是行业内的标准,但可能并不适合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这说明一家医院需要在运行中进行“磨合”,我们当时给老人做了解释,但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科室在运行中不断完善、细化质量,包括参考区间的来源、临床评审都做了无数的工作。随着医院的发展,现在有了行业标准,各家医院的参考区间引用更加规范,我们也可以借助本单位大量的检测样本,依照规范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这是我们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成熟的过程。我们的努力也得到医生和病患的认可,现在类似问题很少发生了。
我加入科室时,已有3位同事入职,他们当时在厦门长庚医院的检验科进修。从我院的定位和开业需求出发,应该尽快让人员熟悉大三甲医院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工作技能,我入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们从厦门长庚医院调回北京,安排他们去北京协和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或者到林口长庚医院进行专业强化培训。事实证明,在开科时,这些骨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科室的建章立制到质量的管理,都至关重要。
在开业前3天,我们在科室里拍摄了一张全家福,是当时检验科和输血科已入职的全体员工。另外这两张照片是在厦门长庚医院,2013年时周月红老师,也就是我们医院现在的周书记,带队看望慰问在那里进修的同事时一起拍摄的。这两张在厦门长庚医院拍摄的照片,拍摄时间是2013年6月底到7月份,当时有一百多人在厦门长庚进修,周月红老师带着我们去看望同事。这些经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能体会到大家充满了创业激情,也有许多温馨的时刻。这是我和同事李润青老师在林口长庚医院进修两个月结束时,和医检教研部部分老师一起拍摄的合影。还有许多照片不一一介绍了,值得纪念的是这张,拍摄于2012年年底,当时的检验科还是水泥框架。
采访人:作为平台科室,检验医学科如何与其他科室做好配合?
赵秀英:我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专科特色讲起吧。我们医院在董家鸿院长的带领下,肝胆胰疾病诊疗技术水平的发展非常迅速。我过去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工作,熟悉肝胆胰疾病方面的实验诊断工作。科室工作刚通过磨合期,我们就为专业发展做铺垫,比如申请新增核酸检测项目,包括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的定量检测等。其次,针对肝癌和其它高发肿瘤的诊疗情况,我们快速建立了相关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组合,接着又开展了很多内分泌疾病及风湿免疫病相关的新项目。我相信,这对疾病的诊疗和其他科室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最近两年,检验科正在致力于病原学和器官移植相关项目的检测。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后来写入指南的一些指标如PIVKA-II,我院检验科在2016年、2017年时就已经前瞻性开始检测了,这很大程度促进医院各个学科的发展。
采访人:运营10年以来,检验医学科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赵秀英:这个过程有太多值得说和值得纪念的。首先,在开业之初,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检验医学科一共只有19个人,当时排24小时值班人员都很困难,能开展的项目也受到限制。到今天,科室已经有60个工作人员。我们自己培养的青年人才也在不断成长并且担当重任,在我院新晋升的副高级职称有3位,通过北京市职称晋升的更多,2023年,我入选了北京市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建设项目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检验科不仅承担医疗工作,还承担着清华大学的许多教学任务,其中包括研究生培养、课程建设如研究生课程与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实验诊断学课程,科研方面也相继承担了北京市级和国家级的项目研究。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在2014年11月正式开业,检验科在2018年春天就通过了北京市检验技师规培基地的验收,科室在2019年5月又通过了ISO15189认可,这是国际普遍接受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要求,也是公认的质量标准,ISO15189认可意味着,我们科室在检验质量和为临床诊断及科研的支撑能力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大医院和国际公认的水平。
另外一项能力的证明是检验项目的结果互认。我们2016年春参加了京津冀部分检验项目互认,之后参加京津冀鲁的互认,现在北京市卫健委主导的181项临床检验项目的互认,我们都参与其中,这也是对我们能力的一种认可。
在2022年,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科室引入了在检验性能和工作效率方面都非常高的一套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现在我院相当多的生化检验在半天之内就能发放报告,这对全院的诊疗质量和效率提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采访人:您如何评价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这10年来的发展?
赵秀英:现在回忆起来,这10年来的经历和医院的发展还是让我非常激动。从一张图纸,到开业验收时科室的运行状态,再到现在医院各个学科的不断进步和获得业内的充分认可,包括我们的人才引进,以及与其他科室的配合等等,这实际上是一个磨合的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
采访人:您如何看待自己这段创业经历?对未来有哪些期待?
赵秀英:我有一次在科室跟同事们一起开会时开玩笑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从零开始创建了一个科室,看着它从一个像婴孩般的状态,发展成现在全国检验医学科中得到大家认可的科室,我竟然是亲历者,我感到非常骄傲,真正是与有荣焉。
当然,未来10年、20年,那些与我们竞争的头部医院也都在发展,所以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持续发展,这非常重要。
对于检验科来说,我们已经充分融入到清华大学的临床教学工作当中。对于我们这样一家以医教研为己任的综合医院来说,我相信,教学始终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提升自身能力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们检验医学科会充分参与,将其作为学科发展的机遇,全体科室成员都会积极努力地去把教学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