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医人也医心
作者:武剑 访问量:
28
2024-11

武剑,主任医师,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清华大学医院院长。昌平区第六届人大代表。北京市“十百千”项目十人才,北京市215工程学科带头人,登峰团队带头人,北京市十大公共卫生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卫生部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第五届全国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专业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慢病防治管理协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纽约科学会专业会员,美国中风学会专业会员以及美国神经科学会专业会员。担任《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脑血管病杂志》、《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全科医学》、《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和《Internationa| Journal of Stroke》等杂志编委,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和专著10部。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

采访实录

采访人: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工作?

武剑:2014年年底,我决定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调到这里。宣武医院在神经系统专科方面很出色,规模大、人才多。刚来的时候,我们神经内科只有六个大夫和三个技师,规模、人员和位置都与宣武医院相差很大。当时我心里是有落差的,但也充满期待。

我当时想,清华大学是国内一流大学,它要建的医院肯定不一般,一定是有追求的。我个人对人工智能和医工结合很感兴趣,清华长庚医院是清华大学的附属医院,有条件把医工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我希望能建成一所智慧型医院,也把我们的学科做成医工结合的国内最好的神经学科,所以就决定来这里做自己想做的事。

采访人:初来乍到,您遇到过哪些困难?

武剑:上班路远是个大问题,不过我想了些办法。第一年我有两百多天都住在医院,因为是开创阶段,人员不够,还要教新来的同志技术,工作任务很重。

我们要把各种神经系统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技术统一起来,建立规则、制度和标准,构建符合国家和医疗行业标准的体系。不管是神经科还是其他科室,都要从零开始创建。同时,还要大量招募大夫、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事情很多,困难重重。

采访人:神经内科刚开科的时候,有没有让您难忘的经历?

武剑:神经科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门诊、急诊和病房都要独立完成。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只有两个人轮流值急诊,病房和门诊也只有不多的人支撑。而且神经科的专科检查,像脑电图、认知心理等,都得自己做,有时候一个人要当三个人用,又出门诊,又做检查,又出报告。

作为专科医生,神经系统疾病都要看,不像在宣武医院,有些人只看脑血管病或癫痫。所以除了招募人员,还要对来自不同医院的医护技人员进行全面培训,让大家能用同一个标准和水平治疗病人。这个过程很紧张,但结果还不错。看到专科发展取得的成绩,很有成就感。

我们现在检查能做好,和国内水平相比也不差,甚至有些领域还领先,通过十年努力建成这样一个学科,我感到很欣慰。

采访人:请您介绍一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中心。

武剑:我们医院的目标是成为国际一流的医学中心。我来之后就想把神经中心建起来,让神经相关学科在一个中心统筹运作,全方位围绕病人工作。清华长庚医院有“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我们按照这个理念,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以及癫痫、认知心理等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发展。经过10年建设,已经建成一个技术全面、制度完善的神经中心。比如脑血管病病人来急诊,绿色通道里有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检验科、放射科、心脏科等大夫参与。病人进入病房后,神经内科、神经介入和神经外科的大夫团队会一起为病人的疾病商量决策,确定检查和治疗方案,避免了频繁会诊导致的病情延误。

最开始神经中心各科室只是在一起治疗疾病,行政管理上互不隶属。2019年,医院把神经中心变成了一个实体,有了组织架构,包括中心主任、副主任和科室主任。我是中心主任,有管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等科室的权力。

我对神经中心有自己的定义和目标,就是建成一个能真正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一流神经中心,不仅能治病,还要治好病。我们朝着国内一流、国际一流的目标迈进,虽然还有距离,但我们确实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

10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多成果。首先建成了各种亚专业,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各有六个亚专业,覆盖了整个神经系统疾病。我们的技术和设备在国内一流,有些技术还来自清华大学,很有特色。

其次,人才队伍也建立起来了,能满足亚专业需求。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有很多国家认证的诊疗中心,比如高级卒中中心、高级认知障碍中心、脑死亡评定中心等,还有癫痫中心、介入中心等经过国家认证的培训中心,这对临床治疗很有帮助。

第三,我们有了完整的研究体系,包括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了北京市、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等课题,推动了科研发展。

第四,形成了人才培养体系,获得了北京市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住院医师的专科培训基地,还有专硕、学硕、专博以及清华特色的创新工程学博士等学位体系,还吸引了工学、理学背景的人来做医工结合创新,对智慧医疗建设有很大帮助。

采访人:您如何评价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的发展?

武剑:神经内科这10年进步不小。2016年拿到国家认证的高级卒中中心,2017年进入复旦大学中国医院排行榜专科排名的华北区前六名,2018年成为国家脑死亡评定中心,2019年成为北京市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20年拿到国家高级认知障碍中心和心身医学中心。最近还得到相关部门认证的国家心身医学中心和头痛中心。

我相信,神经科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医院整体诊疗水平是相辅相成的。神经科是二级学科,和很多学科延伸较多,它的发展能带动康复医学、放射科、检验医学等学科的发展,同时和心脏科、内分泌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等也有关系,相互促进。

采访人:您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担任清华大学医院院长一职?

武剑:2018年5月,清华大学任命我到清华大学医院兼任院长一职。清华大学医院是二级医院,还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要做社区卫生保健工作,又要做二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工作,服务维度很大。

清华长庚医院在建院时就希望做医疗联合体的工作,清华大学医院从基层到二级医院再到清华长庚医院三级,能形成完整的医疗联合体,实现三级医疗目的。同时还在做健康联合体,既管“一老一小”,又做好中间年龄段的医疗服务,形成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我觉得这个理念很好,就接受了这份工作,虽然是个很大的挑战,但经过6年发展,基本圆满完成了任务。

采访人:在接诊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让您印象深刻的病人?

武剑:医学既是科学,又不全是科学。我们治疗病人既要用科学技术,又要关注心理健康,让病人能完整地回归社会和家庭。我们神经中心特别是神经内科,从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思想,这得益于医院“人本、济世、厚德、至善”的价值观。

有一次,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因为颅内血管重度狭窄就诊,老人有脑梗迹象,还出现过几次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偏瘫情况。我们评估了血管狭窄程度和原因,同时要克服他的恐惧心理。我们和他聊天,讲笑话,鼓励他记日记,写医生和老伴为他做的事,以及他将来如何报答老伴。通过治疗后,老人康复出院。出院后他到门诊找我说,他把老伴做的事都记下来了,回家后对老伴做的每一件事都表示感谢,家庭氛围很好,他也不再害怕疾病,觉得生活变得积极快乐。

这样的服务恰恰体现了清华长庚医院“双心”的理念,即以病人为中心,给予最好的治疗和关怀;以职工为中心,让职工也处于快乐温馨的环境中。

采访人:在过去10年的发展中,您见证了清华长庚医院哪些重要的事件或变革?

武剑:清华长庚医院从建院开始就朝着成为国际一流医学中心的目标迈进。这需要强大的学科支撑、人才体系储备、科研以及管理和文化。在院长的带领下,医院不断前进。

我们形成了一些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医院学术氛围浓郁,大家追求成为学术型医生。我们还采用了一些新的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如A型管理模式,有专业行政人员和专业医疗人员。这些文化和管理模式在10年里逐步实现。

医院也取得了很多成绩,比如在重大疾病治疗上有突破,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发现,成为国家的教学基地、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等,还和国际上有广泛的合作。从文化形成到服务品质飞跃,从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到实现一流目标,从人才储备引进培养到科研成果涌现,我都见证了,我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采访人:您认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这10年来哪方面最值得肯定?

武剑:我觉得比较突出的是医疗质量管理。开业之初,作为院长助理,受院长委托,我牵头建立了医疗质量的管理部门医品中心,还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各个科室的专家和后勤部门等组成。我们按照国家对医疗质量管理的要求以及北京市卫健委和北京市医保中心的管理指标,建设医疗质量的管理体系。经过多年努力,清华长庚医院在医疗质量和品质上做到了一流。

采访人:对未来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您有哪些期待?

武剑:我希望清华长庚医院能继续秉承“人本 济世 至善 厚德”的价值观服务病人。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还要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品质,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把医工结合做得更好,提升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理论基础上开展更多科研。医院也要加强和国内外其他医院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让科研和服务品质更进一步提升。

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清华长庚医院的未来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