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华盛顿大学附设医院神经外科医师、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临床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特聘海外专家,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副主席。我国知名神经外科专家,至今已独立完成神经外科手术5000余例。2014年放弃美国的工作和生活返回故土,成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2014.11-2021.11),在这里开启了一名“海归”的创业之路。
擅长治疗各种脑和脊髓脊柱病变,微创治疗脑肿瘤,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肿瘤立体定向手术活检,微创损毁手术,脑肿瘤的基因病理诊断,脑深部电极:巴金森氏病,震颤,肌张力障碍疾病,癫痫,疼痛,Tourette’s综合症,抑郁症。微创脊柱手术,复杂脊柱变性疾病的手术减压/固定,脊髓肿瘤的手术/综合治疗,环枕畸形/Chiari畸形,脊髓刺激器/药物泵。
采访实录
采访人:您是如何走上从医之路的?
王劲:我成为一名医生并不是偶然,完全是受了家庭的影响。我的父亲和母亲分别是神经外科和儿科医生,他们对我的影响很大。从小我就相信,治病救人是个很高尚的事情,所以我也希望成为他们那样的医生。我想不仅仅是我,在当时那个年代,很多十七八岁选择学医的孩子,有80%以上都是受父母的影响。
采访人:怎样的机缘巧合让您决定回国创业,加盟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王劲:在美国工作期间,我几乎每年都要回国探亲,每次都会到国内的医院去走一走,看一看。那时候我就发现,我们国家的医疗水平并不低,并且无论是设备还是技术,发展和更新的速度都比美国快。
我最初听到清华长庚医院这个新医院的消息,是清华大学的左焕琮院长到美国访问期间告诉我的。他说清华大学为了扩充清华医学院,要建立更多的教学医院,其中包括新成立一家高水平的三级医院。这家医院由中国台湾台塑关系企业的董事长王永庆先生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
我想,清华大学当初做出建设一家高水平医院的决定,说明了学校在追求更高的目标。清华大学已经是国内甚至是世界上都享有盛誉的大学,但是此前在医学院的建设上确实比较薄弱。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医院,意味着清华大学医学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高水平的教学平台,同时也为清华大学里理工科老师的发明创造提供一个医工转化窗口。
清华大学这样的雄心壮志很让我心动,我认为这个机会很好,我自己也在做医工转化的工作,所以当时就希望回来加入这个新成立的医院团队。
采访人:请您回忆一下最初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时的场景。
王劲:我第一次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2013年底。那是我回国探亲的时候,王志华秘书长邀请我来这里做一个讲座,讲一讲美国医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我记得非常清楚,当天我是坐着地铁五号线在天通苑站下车,当时医院主楼还没建好,医院一位工作人员担心我迷路,就在从地铁口到医院的半路上接我。
当时医院的3号楼已经建成,我就在那里做了一场讲座。听讲座的有十几位同事,包括海一主任(时任医院信息管理部部长),他和其他几位年资较高的专家都是在医院正式运营之前就投入到筹建工作当中。我也借着这次机会,了解清华长庚医院的规划和发展目标,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王志华秘书长(时任清华大学副秘书长,医院党委书记)和周月红书记(时任医院党委副书记、副总执行长)。那次我跟志华秘书长约定,等医院开诊我就回国。
2014年底,清华长庚医院开院典礼前几天,我正式回到了北京。
采访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运营之初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王劲:建好一家医院很难,我相信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病人的信任,这是很大的挑战。我记得当时开院的同一时期,北大国际医院也在筹备多年后正式运行,相当于北京有两家大医院一起“诞生”。我相信那时两家医院都在吸引高水平人才方面铆足了劲儿。虽然前期的医生招募我没有深入参与,但是我也有所耳闻,大家做了很多工作,过程也很艰辛,甚至曾经在一些三甲医院“蹲点”。
人才招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以我们神经外科为例,当时北京天坛医院的王贵怀主任很有兴趣加入清华长庚医院团队,我俩一拍即合,他从天坛医院过来,我从美国回来,我们一起组建清华长庚的神经外科团队。
尽管我们跟北大国际医院是竞争关系,但是在开业之初医保问题上,我们算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都是医保患者,没有医保就意味着没患者。通过大家的规范诊疗,清华长庚医院很顺利地获得医保资质。
采访人:您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王劲:首先,我要负责招聘高水平的住院医师,培养他们成为医院的骨干力量。作为大学的附属医院,我们需要医生有做教师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医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医生参与教学。比如,实行医师费制度,将医生的工资与医疗、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表现挂钩。教学工作做得好的医生,在工资上会有所体现。
同时,我们申请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内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建立比较晚,而规范化的培训需要病人数量大、病种全、老师的知识水平要高。清华长庚医院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近几年申请下来了十几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包括大内科、大外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这为培养高水平住院医师和医学院学生的轮转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就是将神经外科发展好。开院的时候,医院就引进了一套神经外科的专业设备,这套设备是对标我在美国工作的医院设备的水准,甚至比我在美国使用的设备还要好。我们引进的人才每个人都带着“独门绝技”,比如神经外科的王贵怀主任,他之前在北京天坛医院做脊髓肿瘤做得非常好,在全国都很知名,这让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在髓内肿瘤治疗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采访人:在您看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最有别于其他医院的特色是什么?
王劲:首先是在服务理念上,台湾长庚的传统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里的每个人,就是“一切以病人的利益出发”。我相信来这里就诊的患者也能深有体会,比如引导患者就医社工,就是清华长庚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
同时,在职业追求方面,大家更愿意接诊复杂程度高、治疗更有难度的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科室表现出了很好的合作精神。尤其是高年资医生,经常会给予年轻医生指导和鼓励,树立年轻医生的信心,无私提携,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采访人:您如何评价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团队合作?
王劲:在机制上,医院鼓励不同科室间的合作。
开院不到两三年时,王贵怀主任接诊了一名重症患者。患者的肿瘤长在骶骨前面,切除后出血不止,血库没血了,血压也掉了很多。我住在宿舍,被叫到手术室。清华长庚是多团队协作的,我马上催促血库送血,又从朝阳区血库调血。血管外科的吴巍巍主任也来了,用夹子夹住髂内动脉,控制住了出血。因为肿瘤接近腹后壁和输尿管,泌尿科医生也参与了抢救。最终病人转危为安。
这么大的手术,在别的医院可能会被推诿,但清华长庚不会。这次经历说明,疑难病例需要多学科团队结合,也需要医生的经验和勇气。
采访人: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0岁生日之际,您最想对多年来与您并肩作战的同事们说些什么?
王劲:我很热爱这个大家庭,感谢大家10年来兢兢业业的付出。
未来,我期待清华长庚医院的每一位医生都能在医工结合方面多做工作,进行发明创造。这不仅是对清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尊重,也是对医生们所拥有的良好机会的充分利用。
中国医生所面对的患者数量大,手术数量比美国医生多,但我们在及时总结经验、发表文章以及发现临床问题并解决方面还有所不足。作为清华长庚医院的医生,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有清华大学理工科作为后盾。我希望更多年轻医生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做好发明创造和专利的临床转化。我相信,这也是学校领导建立清华长庚医院的目标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