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我想用一首诗,表达我对医院和同事们的祝福
作者:王贵怀 访问量:
28
2024-11

王贵怀,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中心共同主任,神经外科创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脊髓脊柱专业组,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学委员会第一届脊髓脊柱肿瘤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髓脊柱学组,组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脊髓及周围神经修复材料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神经修复材料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第一届委员会 副秘书长、常委委员。

采访实录

采访人:请您回顾一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的成立背景和发展初衷。

王贵怀:在过去的10年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经历了科室从无到有,医护队伍由小到大,学科建设逐步健全,综合实力不断茁壮成长的过程。

我们科室成立的背景主要是为了呼应清华大学第二个百年发展,也就是发展医学的需要。世界一流大学的医学教育中,神经系统学科理应是重点发展的学科。当然,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是刚性需求,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脑血管病、神经/脊柱退行性疾病、神经肿瘤、神经创伤后遗症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此外,我们把这个学科发展好,也是为了推动医学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技术和方法。如今,伴随科技水平的发展,医学也全面进入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时代,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医工结合、医工交叉方面,清华大学有其独特的优势。

我师承我国知名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曾经在北京天坛医院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经验,在业内获得了一定学术影响力,具备了开创神经外科新天地的能力。我还怀有挑战自我的雄心,于是我就来了。

学科成立初期,我们更多聚焦于建立一支专业特色鲜明的医疗团队,将自身的优势亚专业学科优先做大做强,同时,将神经外科基本盘建立起来,让这里每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能接受良好训练与服务病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支由资深神经外科医生、年轻医师以及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共同致力于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的队伍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逐步形成。当然,我们还引入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比如导航与机器人辅助精准外科技术、内镜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手术技术,以及神经重建和修复技术等。

此外,我们神经外科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合作和交流,与全球多个顶尖医疗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不仅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分享,也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学习机会。

我认为,神经外科的发展对于全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涉及到的都是脑、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复杂疾病,所以来我们科就诊的病人来自祖国各地,绝大多数为北京地区以外的患者,甚至还有海外患者。他们获得了满意的治疗结果,很好地提升了医院的影响力。我们通过发展先进的神经外科技术和手术方法,可以极大提升治疗效果,从而提升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

神经外科还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密集型的领域,学科发展可以推动医院在神经科学和相关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医院的学术地位和科研能力,也能促进新技术、新疗法的创新和应用。同时,在培养人才和提升医院竞争力等方面,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在过去的10年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些成就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创新、教育贡献和科研突破三个方面。

在医疗服务创新方面,我们做了将近5000台脊髓脊柱专业手术,其中单病种脊髓肿瘤手术就在2000台以上。我们还引入先进技术,比如神经导航系统、显微镜内镜技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显著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提到教育贡献,我想说的是,我们设立了针对神经外科医师的专业培训项目,包括实习、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提升了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还开展了很好的国际交流,跟多个国内及国际知名医学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国际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国内外专家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

在临床研究方面,我们在脊髓损伤功能修复领域、脊髓电刺激脑-脊-接口领域、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脑血管疾病、脊髓髓内肿瘤、脑胶质瘤等领域取得突破,发表了很多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我们还做了一些技术创新,开发了新的手术技术和工具,比如OCT术中肿瘤边界识别技术仪器开发、脊柱机器人开发和脊髓损伤生物材料支架与干细胞技术开发等领域,为临床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采访人:请您回忆一下过去10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让您难忘的事件和瞬间。

王贵怀:最难忘的是在2013年底,2014年初,我当时还是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病区副主任。我陆续跟清华大学校领导和清华长庚医院筹备部门领导交流,大家一致同意将神经中心列为医院优先重点发展学科,这标志着医院对这一专科的重视和未来发展的承诺。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辞去北京天坛医院所有职务,来清华长庚医院开创神经外科。

我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首次成功开展的一台复杂手术,让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很清楚,那是在2014年12月11日,医院开业一周以后,神经外科完成一例巨大脊髓髓内肿瘤手术,手术效果很好,病人也很满意,我们也很为患者感到高兴。那个月当月完成20多台脊髓髓内肿瘤、脑血管病,脑肿瘤等各类疾病的手术,在医院尚未获得医保的条件下,病人能来我科接受手术,这标志着我们神经外科技术水平名不虚传。

其实在这10年里,我们神经外科也是经历过一些困难的,包括医护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这不仅需要时间和资源,还可能影响短期内的手术效率;高级神经外科专家的培养周期长,人才短缺成为一个持续问题;科研项目资金的获取有时会受到限制;科研不是总能直接转化为改善患者护理的实际成果等等。我相信,应对这些挑战是需要综合策略的,这包括加强人才培养和留存、增加科研投入、提高患者护理质量,以及灵活适应政策和市场变化。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帮助我们神经外科在未来保持领先地位,并且继续扩大影响力。

采访人:展望未来,您希望如何激励团队持续前行?

王贵怀:想要激励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神经外科团队继续前进,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明确愿景与目标,让大家设定清晰的、可度量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使团队成员都能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他们的个人目标如何与团队的大目标相结合。

第二是持续教育和培训。我们需要投资团队成员的教育和专业发展,比如鼓励大家参加国内外会议、研讨会和培训课程,这不仅能够提升团队的技能,还能激励团队成员通过学习最新技术,来提高自我价值。

第三是鼓励创新与研究。我一直认为,整个神经外科需要建立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支持团队成员进行科研活动,申请研究资金,发表学术论文,同时还要为创新项目提供资源和支持,使团队能够探索新技术和治疗方法。

第四是强化团队合作。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和定期的团队会议来加强内部沟通,确保信息的开放共享,促进跨专业的合作,使团队能够从不同角度共同解决问题。

第五是认可和奖励。我们要对团队成员的成就给予激励,无论是通过公开表扬、奖金,还是额外的假期等形式,都能够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满足感,同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忠诚度。

第六是关注工作与生活平衡。我们需要确保团队成员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时间休息和充电,通过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和心理健康支持来维护团队的整体福祉。

第七则是未来技术的适应与引进。整个科室要保持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关注,主动适应并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加强医工合作,研发新生物材料与药物,开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从而可以保持团队在专业领域内的竞争力。

我相信,通过这些策略,可以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提供一个持续成长和创新的环境,保持团队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确保团队成员感受到重视和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这样的团队能够在未来的医疗挑战中保持领先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

采访人:您对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和神经外科的未来,有哪些憧憬?

王贵怀:过去的10年,是我与清华长庚医院共成长的10年,是奋斗的10年,更是幸福的10年。作为医院神经外科创科人之一,我认为科室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建立了一些特色与优势专业学科,得到业内和广大民众的认可。但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神经外科事业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加盟发展。我希望未来10年大家能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无愧于清华医学。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运营10周年之际,我用如下一首自创的小诗,真诚地祝愿我们科室的同事们:

矢志不渝,铸就辉煌十年光景。

锦绣前程,望诸君再创新天地。

仁术为先,春风化雨润心田。

光明伴君,神经之路更宽延。

愿长庚医院,如松之千岁不倒。

神经外科,如星辰长明于夜。

人民之福,医术之兴。

共赴未来,书写千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