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艰苦创业,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未来勇攀高峰
作者:姜泊 访问量:
28
2024-11

姜泊,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科部部长、消化内科主任。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诊治的研究,作为曾经的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和全国大肠疾病学组组长,是我国肠道疾病诊治领军人物之一,尤其是在大肠癌早期诊治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在姜泊带领下团结协作,连攀高峰,继2007年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以优异成绩考核通过后,于2009年再获广东省科技厅胃肠疾病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在2010年国家卫生部重点专科评审中,带领消化内科在全国同行激烈竞争中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晋身在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行列中。这些国家级重点学科平台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提升了学科地位和国内外影响,也为学科国际化发展提升科研实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姜泊自2014年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采访实录

采访人:当初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决定加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姜泊:当时董家鸿院长已经担任执行院长,他向我伸出橄榄枝。同时,我也来到这家新医院考察了一下,觉得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如果我有机会能再到一家医院组建一个学科梯队,这里正是我心仪的地方。所以我决定从零起步,打造一个我理想中的消化中心。

当时消化内科只有三名住院医师跟我一同工作,所以我可以说是“拎包入住”来到这个科室。当时科室的内镜中心还没开始建设,只有两台仪器,空间还在进行改造。因此,来到这里后,我们重新设计了团队组建和空间建设。尤其我从事消化内镜工作,对内镜中心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理想中的这个学科一定是站在全国顶尖水平。这个理念跟清华长庚医院的建设规划以及董家鸿院长对我的期望恰好吻合。

当时医院的书记是王志华同志,他跟我们医院现在的书记周月红同志一起跟我谈话的时候,我表达了这个观点,就是要做就做全国最好的消化内科。实际上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购买硬件设备还好,组建高水平的人才梯队才是最难的。

采访人:科室人才梯队最初是如何搭建的?

姜泊:我们招聘了一批国内非常优秀的专家,甚至国际顶尖的专家来到我们的学科。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学科成立的第二年,我从日本东京将相马宁教授邀请到我们科。他在国际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内镜专家,在全国范围内当然也是首屈一指的。相马宁教授的到来,真正使我的医生和护士能够在自己的科室接受国际一流的训练。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的内镜团队建设和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

我们提出了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在这一点上,我们对每一个手术术式,包括普通的检查、内镜检查等都走在了最前列。可以说,我们一开始起步就是高起点、国际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采访人:您认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吸引人才的原因是什么?

姜泊:首先,是清华大学吸引了我。我曾经自嘲地说,既然当不了清华的学生,能当清华的教授也不错。此外,长庚模式也对我很有触动。同样的心情,在我招募学生和医生时,我也向他们讲述过,他们也非常渴望能在这样一家医院,与志同道合的一批人团结在一起,在一个新平台上成长。

采访人: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工作期间,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

姜泊:要说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不得不提到相马宁教授治疗的一位病人。那个病人的整个直肠都被侧向发育性肿瘤病变所环绕,需要整个进行剥离。首先是麻醉的问题,麻醉科的张欢主任及其团队对我们学科的大型手术都非常支持。但由于肿瘤过大,整个手术持续了将近十四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麻醉至关重要。后续的护理、重症监护等也都非常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病人造成巨大损伤。应该说我们的主刀医生相马宁教授做出了巨大努力,他充分发挥了中国医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发扬了日本医生细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是一个令我非常感动的救治过程,还涉及到带教以及医生的自身学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病人术后给我们送了一面锦旗,这些年的随访中,他都非常好,现在仍然健在,就住在我们天通苑社区附近。

追求卓越和团队合作是我们医院的特点,复杂的病例更能体现我们的精神和水平。消化科的职工和教授们正是秉持这样一种精神,追求卓越,挑战复杂病例。尤其是最近黄永辉教授的到来,使我们的胆胰疾病治疗迈上了一个新高度。

采访人:作为医院内科部部长,在过去的十年里,您见证了哪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或变革?

姜泊:我们一直秉持大内科的基础,尤其是在培养年轻医生时,如果没有大内科完整的配合和平台建设,他们很难得到良好的规范化训练。所以一开始来到这家医院,我就担任了内科部部长的职务,统筹管理各个与内科相关的学科。这里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我们的医生规培基地的国家级评审,这对我们是一个重大挑战。

各个专科建设的责任人是每个科室的主任,我们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推动规培基地评审前的准备工作。当然,这个评审前的准备并不是临时突击,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在最后冲刺阶段做了大量工作,最终一次成功。

那段时间,我们内科团队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很多时候都是连夜工作,把这些工作做得很好,包括学生的规培训练等等,从细微之处入手,使我们的规培基地建设一举成功,评审一次性通过。当时我对这个评审也下了非常大的决心,每天都在抓。

我和张萍副部长当时立下了工作誓言,如果评审不过我们俩就辞职。这确实是当时推动科室和内科部建设的一个重大决策,也从那个节点开始,内科部真正走向了规范化、标准化,培养学生也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这对我们的规培医生和英才计划等都起到了重大的平台支撑作用。

采访人:请您憧憬一下未来十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样子。

姜泊:清华长庚医院前面的十年,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艰苦创业,克服困难,建设好我们的团队和平台。

随着第十年的节点到来,我们看到艰苦的时期已经过去。二期即将投入使用,我们有了很多新平台,包括消化科新的内镜中心,是每个科室的每个人都盼望进入的“新家”。因此,随着这些平台的建设和学科团队的完善,未来的十年我们对医院充满了美好的向往。我们也相信未来十年,是我们攀登新高峰的十年,作为研究型医院,我们要医教研全面发展,未来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