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我们要建设更强大的护理队伍
作者:沈犁 吕茵茵 李冬蓉 访问量:
22
2024-11

沈犁,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原护理部副主任,2024年4月已经办理退休手续,现在还在负责一些工作,专业是糖尿病管理。在清华长庚医院工作了十三年,并于医院正式开院前参与了三年筹建工作。

吕茵茵,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护理部副主任。2010年1月入职,负责护理部的教学、科研和临床业务管理相关工作。

李冬蓉,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护理督导,负责手术室、供应室、介入导管室相关工作。

采访实录

采访人:请您回忆一下自己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时的场景。

沈犁:我之前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工作了27年。当时希望来这里有三个原因:一是清华情结,我的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老师,清华大学就像我的家乡一样,我希望用27年的护理工作经验为家乡做贡献;二是好奇心,我想知道大型综合医院如何从零建起;三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心态,我想参与建设,发挥专业水平和管理技能,成为“种树人”。

我入职时这里还是建筑工地,所有人员先要接受新的管理模式培训,跟我们在一起接受培训的多半都是刚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那时时常会感到迷茫,因为要从零开始,按照台湾长庚医院模式搭建护理组织架构,带领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构建清华长庚护理体系,包括不断招募和在两岸三地培训护理人员,以及将台湾经验与大陆要求相结合,建章立制等。我们都没有筹建医院的经验,在总执行长的带领下,光鱼骨图我们就画了上千张,为开业做足了准备;建立标准作业规范、疾病照护标准,以及各类规章制度一千一百余项。那时我们都有一个信念,就是既然来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要去面对、去接受,然后去解决掉它。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到最后终于迎来了开院。护理人员也从筹建初期的二十几人壮大到如今一千一百余人。

开院初期也有挑战,医院初期只开100张病床,之后不断扩充,每扩一个病区前都有筹备会,运营后每天盘点问题。解决困难主要靠医院的制度支撑,包括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同时护理部内部靠垂直管理人员调配、不同资历人员搭配和分层培训等保障平稳运行。

吕茵茵:我属于第一批入职的护理人员,我之前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三年。刚来时我们团队虽然只有十几个人,但是大家都抱着清华医学梦想团结在一起,相信这里就是我们梦想的起点。

李冬蓉:我是2010年以应届毕业生身份通过校招来到北京清长庚医院的。那时这里还是一个大坑,有同学跟我开玩笑说,连实体医院都没有,该不会是骗子吧。不过我相信,这里是很好的平台。在宣讲的时候,我就被老师所说的台湾护理模式所吸引。

采访人:第一批去台湾长庚或厦门长庚培训护士是什么时候?

沈犁:我带第一批护理人员去的,共六人,2011年10月16号到12月10号,共去了8周。还有管理的人员,但数量记不太清了,大概分了五批。我们去台湾长庚和厦门长庚医院主要学管理,也有一部分人在北京培训专业后再去厦门长庚医院培训。北京接受培训的人员根据其专科方向送到该专科强的医院,比如手术室方向人员安排到手术室专科很强的北医三院去培训,心血管方向的护理人员安排到到阜外医院和安贞医院接受培训,妇产儿科专业方向人员则送到北大妇儿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等培训。

采访人:请您分享一个跟患者间的暖心故事。

沈犁:一次肝移植的患者救治让我印象深刻。2018年,一个17岁准备高考的孩子患上肝硬化晚期,孩子的父亲可以捐肝但是不够,亲姐姐的条件也可以捐,主动要求跟父亲一起捐,一家四口里三个人要手术。我因为自己的孩子那年也高考,就对这个孩子的境遇非常关注。“双供体一受体”的情况在全球都很少见,董家鸿院长带领的肝胆外科团队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总共花费了14小时。这个家庭把全家的生命和幸福全部托付给我们,无论是收获了这个不幸的家庭的信任,还是我们团队接受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都让我深受感动。

吕茵茵:安宁疗护病房曾经有一位肿瘤终末期患者,他的主要症状就是疼痛,连翻身都很困难。每次给他翻身,我们都让他先抱着翻身枕,再搬着他慢慢翻,这样做是为了稍微减轻一些他的疼痛,护士把这个称为“爱的抱抱”。这位患者后来转到医联体单位住院以后,我们还会经常去照顾他,每次去他都会说:“我好想你们,好期待你们的‘爱的抱抱’。”我想,这体现了清华长庚医院护理人的专业、人文、同理心和全命照护理念。

李冬蓉:我们经常护理年龄很小的患者,为了缓解孩子术前焦虑,我们把手术间进行了改造,贴壁画、放玩具和图书,这是我们给小朋友们提供的在术前等候时一个舒心玩乐、分散注意的地方。其实孩子做手术,家长也很焦虑,我们就允许他们换好衣服,陪着孩子进到手术间,孩子完成麻醉之后再离开。等孩子手术结束醒来之前,我们会让家长在恢复室等孩子,让他们看着宝宝在熟睡中慢慢醒来。这恰恰体现了我们“以病患为中心”的全人护理理念。

采访人:在过去十年的工作中,您经历了医院哪些重要的事件或者时间节点?

李冬蓉:医院建设以来,从安置第一个柜子、买第一把器械,到配合第一台手术,包括2016年配合董家鸿院长完成全球直播的第一例手术,每一件事对我来说都很重要。对于我们团队来说,每一个第一次都是困难也是挑战。大概是因为我们比较年轻,很有活力和激情,我们接得住事儿。我们有更严谨的态度,更慎重的精神,更坚韧的品格,去对接每一次考验。

采访人:医院护理部如何为不同年龄段的护士规划各自的职业发展路径?

沈犁:我们借鉴了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管理模式,设定人员晋升任用路线,按学历确定入职级别,有 N1、N2、N3、N4四级培训,每级有年限、培训内容和考核要求,达到相应级别条件就可以晋升,能力和薪资待遇不同,到了N4阶段能够走行政或专业两条线。

吕茵茵:从我的角度讲,清华长庚医院给护理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晋升路径。我原来是神经外科护士,我刚来没多久,就拿到了属于我自己的厚厚的培训规划,包括管理发展培训。因为医院规划,我被分配到妇儿管理部分,去北京医院和北大医院专门进行了训练,在专业挖掘和晋升上有了很不错的进展,我们还被授予儿童哮喘护理工作室。随着医院发展,在教学管理、护理科研、安宁疗护等方面我也有发展机会,医院提供进修、资助等支持。

李冬蓉:我是2010年第二批入职,当年去了厦门长庚医院培训半年,做基础护理技能和新进人员对接训练。一年后回到北京,在北医三院手术室用了两年半到三年的时间打磨专业,期间还去过台湾林口长庚医院接受两个月的小组长培训。2014年医院开业以后,我应聘为手术室护士长,五年后,我又应聘为护理部二级主管,就是现在的督导职位。我在不同的护理领域都有过训练,很感谢医院给我这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采访人:您对未来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护理工作有着怎样的期待?

沈犁:护理是医院的半壁江山,我们要把这半壁江山撑起来。因此我们自身要强,并且管理要科学化、系统化,保证临床服务规范化;同时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步伐,与医生默契配合,掌握医疗前沿知识,明确护理发力点,还要融入智慧医疗和AI,把这些新知识学习好,运用好。

吕茵茵:期待清华长庚护理团队越来越好,能够不断用专业,仁爱,创新,卓越的精神,在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人文关怀,与医疗团队共同带给患者更优质,精准的照护,建设更强的护理队伍。

李冬蓉:我期待继续在医院探索和深耕,在护理工作中多做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