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十年成长稳中求进
作者:张立东 聂广孟 王壮 宋春梅 访问量:
22
2024-11

张立东,清华青岛医院建设项目负责人、青岛项目党支部书记,曾担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筹建项目组组长,医政组副组长,以及对外合作办主任。

聂广孟,现担任总执行长助理,协管医疗事务处、学科规划办、药学部、医务管理部。开业前先后在项目组、医政组工作,全程参与了开业前的医务准备工作,开业过程中主责执业验收相关工作;医院开业后先后管理过医保物价、医疗事务处、医务管理部、学科规划办公室、药学部。

王壮,现任对外合作办主任,工会主席,党委委员。先后负责过总务处工作,2019年负责对外合作办公室工作,2021年负责冬奥会医疗保障专项,2022年底负责过半年左右的天通苑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从入职就一直在参与、负责工会相关工作。

宋春梅,现任党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兼任教学部副主任。医院开幕前入职清华长庚,在领导的带领下,逐步搭建并日益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包括在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及教学平台建设工作等。目前主责研究生思政工作,并协助教学部部长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工作。

采访实录

采访人:您是哪一年加入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加入时,医院是怎样的状态?您为什么选择加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张立东:我于2011年2月医院尚在筹备期间就加入了清华长庚这个大家庭,最开始在华业大厦办公,医院3号楼已经开始施工,1号楼和2号楼还没有动工,医院工地临时办公区也尚未启用,当时医院职工不足50人。

我本科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又取得MBA学位,之后一直在北京三甲医院从事医院管理相关工作。早有耳闻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在医疗领域独树一帜,这次和清华大学强强联手,我相信一定会在中国医疗领域大放异彩,造福百姓。并且,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搭建的优质平台能够让我进一步提高医疗管理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帮助。

聂广孟:我2011年年底来清华长庚医院实习,2012年8月正式入职清华长庚医院。刚来时,医院还是一片施工工地,正在进行地下一层施工,我们在工地东侧的一个铁皮临建房中办公,初期入职的人员先后至厦门长庚、台湾长庚轮训学习,大家都为了尽快开业运营的美好憧憬而积极努力着。

2012年毕业后我拒绝了多家成熟三甲医院的offer,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这家还没开业的医院承载了清华大学的百年医学梦想,更是清华医学学科发展的主阵地,我被这股强烈的梦想和创新的管理理念深深地感染,由衷的想为清华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期入职的还有很多优秀的同事,当时整个开业筹备队伍充满了激情和希望,大家都热情高涨的为开业做准备,整个团队为一个共同的梦想而努力的氛围也是我选择清华长庚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壮:我是2012年8月从清华大学的后勤部门调到医院工作,当时入职时,还有两个月,医院的主楼就要封顶了,所以入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协助准备封顶仪式。

宋春梅:2013年12月2日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那时医院主体结构已完成,作为科教处引进的二级主管,等待前往台湾长庚纪念医院沉浸式学习。我认真了解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办院理念与发展规划,作为专业专注于医院管理、特别是教育管理的我,认定清华长庚推行的“医管分工合治”的管理模式优于绝大多数的公立医院,正值职场壮年的我更愿意跟随这样的医院,与之一同成长。

采访人:在您负责的业务领域里,有哪些见证医院成长的大事记?

张立东:2012年9月17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正式封顶,时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参加封顶仪式并讲话,姜胜耀副校长、张凤昌副校长一同参加仪式,期间本人担任项目组组长,落实并完成台湾长庚医院建设团队来北京筹建医院的相关建设工作。

2014年11月28日,清华长庚医院正式开业,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党委书记陈旭参加开业仪式并讲话,期间本人担任医政组副组长,作为医院验收负责人,完成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诊疗许可证及其他医疗相关证照的全部验收取证工作,保证医院顺利开业。

2019年10月27日,清华大学与青岛市政府正式签署清华青岛医院合作协议,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参加,王希勤代表清华大学在合作协议书上签字,代表清华临床医学正式走出北京,成为清华临床医学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本人时任对外合作办主任,完成从前期调研到合作协议正式签署的全部工作。期间,一并签署了“青岛市政府向清华大学捐款10亿元”的捐赠协议,这个协议是本人提出、运作并落实完成的,该捐赠款为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0年9月28日,清华青岛医院正式奠基,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参加,王希勤校长代表清华大学在奠基仪式上讲话。本人担任清华青岛医院筹建项目负责人至今,带领团队完成了从医院选址、论证、规划到设计的全部工作。

聂广孟:2014年的10月28日,我牵头组织了北京医学会对我院的执业验收现场验收工作,这次验收会议敲响了医院正式开业的钟声;2015年11月25日,我们顺利通过了北京市医保中心、北京市发改委的现场验收,拿到了医保资质,医院的迅猛发展也拉开了序幕;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于2017年4月8日全面实施,这是我参与的首次医疗服务价格改革,4月8日零点过去半个小时内全院顺利完成系统切换并开始平稳有序接诊。在这之后的6年里,我先后牵头负责了5次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过前期的经验总结,当前的价格改革工作每次都能平稳过渡、无感切换,同时作为一名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人员,充分落实了医疗价格改革任务,助力国家医改;

2022年7月下旬全国进入后疫情时代,医院的发展规划再次提上议程,医院成立学科规划办公室,由我兼任学科规划办公室负责人。

王壮:从工会的角度,医院积极为职工申请公租房的房源,为员工的住宿提供有力支持;举办暑期托管班,让员工二代在假期得到良好的管理;开辟悦活社区,为员工开辟文体娱乐的空间。

从对外合作办的角度,近年医院和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达成战略合作;与通用集团达成战略合作;2024年2月29日,医院与鄂尔多斯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外合作是彰显一家医疗机构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种资源、管理、品牌的对外输出。

宋春梅:2017年12月,开幕仅仅三年的医院即获得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质,同期拿到第一个专业基地放射科;至此拉开快速申请基地的帷幕,至今我们已经握有15个住培基地、2个专培试点基地资质;

2018年底,医院获得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这个中心全国有74家,北京仅有5家;

2019年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度业务水平测试医院排名全国第一;

2020年董院长获得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住培基地负责人”的称号,每年全国仅评选10名;

2021年通过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培训项目认证考核落地普外项目,2024年顺利通过现场再认证评估;

2022年医院的临床医学模拟培训中心重装开业,3600平空间布局合理,几千万元模型设备投入,为各类医学培训提供硬件保障;

2023年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院管理研究所”认定的外科基础技能提升项目,同年完成AHA(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中心签约在即。

采访人:陪伴医院一路走来,您认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最值得肯定的特色是什么?为什么?

张立东:我认为“创新和融合”是最值得肯定的特色。作为一家诞生于医改大背景下的医院,“北京+清华+长庚”这个全新模式代表了这是一家多元化汇聚的新医院,不循规蹈矩,开拓思维,不全盘照搬,坚持创新和融合,坚持发展才是这家医院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

聂广孟:一路走来我认为医院最值得肯定的特色有三点:首先是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医管分工合治管理模式,作为一家新组织,开业前后、运营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难解的问题,但清华大学党组织、医院党委坚定而科学的领导,为这些难题一次次指明方向、找到答案,正式党组织的科学宝贵经验一路引导医院有了这十年的辉煌发展;医管分工合治,即体现了专业化职业化管理,也体现了专家治院,保障了医院管理始终围绕医疗本质,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健康守护。

其次是“三精医疗”理念,医院创立并践行精准医疗、精诚服务、精益管理的“三精医疗”理念,精准医疗理念下医院开展了百余项国内外领先医疗技术,创下多下世界纪录;精诚服务则是我们时刻以患者为中心的浓缩总结,以患者为中心萦绕在我们的工作的点滴时刻,一切制度、模式、流程的制定都是围绕患者、服务患者,目的都是要患者满意!精益管理则是我们作为一家新医院的立院之本,十年经营过程中,医院持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则体现在我们运营管理中的方方面面,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模式让医院每一分投入都精打细算;全院床位统一管理模式则精准匹配医院发展情况,盘活全院每张床位,避免了全院床位因科室闲忙不均而造成的床位浪费,精细化管理的例子体现在医院运行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正式在三精医疗理念的保驾护航下我院作为一家成立仅十年的年轻医院,一直稳居国考A级医院行列。

第三是在具体的现场执行层面的特色,即我们以患者便捷为导向设置的医疗事务处,门急住患者全流程中的行政服务均由医疗事务处各组分工完成,借助该组织架构特色,也依托我院HIS系统自主开发的优势,医疗事务处先后打造了一站式坐候式门诊服务模式、一站式咨询服务模式、基于全院一张床的一站式入院服务模式、病房医事柜台一站式出院结算服务模式,温馨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模式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与肯定。

王壮:我来到清华长庚后逐渐融入到它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之中,以制度为有力支撑,明确分工,明确职级权力、权限,形成管理的闭环,这对一家机构的可持续运营来说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宋春梅:我认为至少有两点是我一直非常认同的清华长庚的管理理念:一、做基于分析的决策;二、运用PDCA的理念不断精进。

在工作基于惯性运转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们仅仅凭经验做出决策,但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我们一直强调数据调研与分析,寻找决策的依据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位行政人员的头脑中。当然“经验主义”并不是完全不好,但“基于实际的分析”会使我们更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主动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这其实类似“循证医学”,也是一种科研思维的培养,对于每一位行政人员来说,也是一种专业素养得养成,会受益终身。但同时也也应该指出,我们要警惕为了分析数据而分析的“假精准管理”,个别时候,已经有这种苗头出现,当然更多地发生在跨部门统筹中,非本部门职能工作的分析判断中,有些“常识性”判断并不一定要耗费大量资料转嫁别人进行。

对于PDCA闭环的管理,我认为是匹配医院“至善”价值的最好的落地策略,需要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自省,同时,要有发展的眼光积极预测,才能找到适合当下的最优解并提前找到改变的触发条件,减少已经出现损失后的“亡羊补牢”,尽可能做到“未雨绸缪”。

采访人:结合您主责的工作,您对医院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期待?

张立东:发展才是硬道理。过去的十年,清华长庚医院取得卓越的成就,业界知名度不断提升,二期建设顺利完成。但是,与顶尖的医学中心相比,我们医院的规模和科室空间还有一定差距。下一个十年,期待清华长庚医院继续快速发展,继续开疆拓土,扩大医院规模,加快建设未来科学城院区、清华青岛医院和曹妃甸分院,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清华长庚大家庭,让更多民众能享受到清华长庚的优质医疗服务,为健康中国书写清华样板。

聂广孟:我当前分管的几个部门分工恰好对应三医联动综合改革各项工作,紧跟政策改革步伐、落实政策改革任务的同时,我希望我们也可通过自己的精湛管理卡准政策改革关键点,在改革过程中争取更多政策红利,为我院发展弯道超车贡献管理力量;

其次在学科规划方面,我希望在医院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中,前期的学科培育规划能生根结果,打造我院更强大的强势学科群,助力清华大学医学发展;

最后是在患者服务层面,坚守止于至善的理念,坚信服务无止境,打造具有北京清华长庚特色的医事服务模式,作为患者入院的第一个服务岗位,打造业务无感、服务无限的人性化服务模式。

王壮:我相信医院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我们对外合作办也在通过鄂尔多斯的项目作一个示范,通过“一把手”工程的合作,建立起覆盖全生命周期、全人群的“健康城”,以此为依托,完成清华长庚更广阔的对外布局。

宋春梅:对于医院教育管理工作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有如下希冀:在校教育一定会成为医学教育的主战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质量必须上新台阶;继续医学教育层面个性化培养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研究生思政管理工作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