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岩,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副主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重症部部长。现任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急性感染学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急诊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与人文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女医师协会副会长、急诊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等。陈旭岩于2014年5月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创建了急诊科、普内科和急重症部并担任首任急诊科主任、普内科主任和急重症部部长,在院领导的岗位上,担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约七年,后担任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两年8个月,也分管过医院宣传工作等。
采访实录
采访人:当年您决定加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被什么所吸引?
陈旭岩:我在国外许多地方有过长、短期学习的经历。入职前在与清华长庚医院负责筹建和人员招募的领导和老师交流时,了解到清华长庚模式融合了美国以及台湾地区一些模式的优点,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医管分工合治模式。在传统医院,像我在北医做科室负责人15年,大量时间耗费在非医疗工作上。而长庚模式下,专业人员能专注于患者诊治,行政团队负责专业化管理,这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
我们的急诊团队大多来自北大医院,他们从北医毕业、优中选优留校,然后我们手把手进行规范严格的培训,临床思维、临床技能等基本功很扎实,心理素质、沟通能力也过硬,这支队伍就像我的孩子、我的家人一样,这也是我最看重的财富、力量和底气。建院伊始院领导确定的急重症部下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和普内科“三位一体”的架构,是非常有智慧的决策。实践证明,这使得急重症疑难复杂病人的治疗动线更加合理和完整,从急诊到重症,再到普通内科,能实现无缝对接。避免常见的推诿和盲区。而且早期人员短缺,三个科室之间经常补位、互助,在很艰难的情况下没有耽误患者的救治、保证了基本诊疗的顺畅运行,今天回头想起10年前的岁月仍然觉得非常了不起。其实平常真是没时间认真回忆这10年。
采访人:在医院运营中,您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
陈旭岩:医院运营面临诸多困难,最突出的是人员不够,梯队不充实。相比北京市的其他医院,我们的医生数量比较少,这意味着大家要承担更多的工作,更加辛苦。不过,来清华长庚医院的医生大多具有理想主义情怀、又有实干精神,就这样顶着一直有的各种挑战熬过来这最重要的10年。我总说,大家真是咬住理想不放松,就是干干干!
采访人:您在急诊科工作时,有过哪些惊心动魄的经历?
陈旭岩:在急诊科,惊心动魄就是稀疏平常,这样的经历数不胜数。清华长庚医院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多学科融合救治的文化。大家都有很强的补位心态,在急危重症面前能够做到以患者为中心,都向前迈一步,给患者提供最高专业水平的救治。这其中有担当、有管理能力的医政人员也功不可没。
我记得有一年来了一位年轻的肺栓塞病人,来的时候呼吸心跳已经接近停止。急诊医生迅速做出溶栓决策,这非常关键,因为当时命悬一线没有立即手术的条件。溶栓后争取时机能够进到手术室进行手术取栓时,血管外科医生也特别有担当、更有技术(这种严峻的情况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会决定上台手术的)。术中心跳停了,台上反复复苏,那场面十分惊心动魄。但医生凭借专业能力和胆识,成功完成取栓,最终这个九死一生的年轻人康复出院,挽救了一个家庭。
在任何患者救治中,清华长庚人都积极主动,为了患者全力以赴。这种文化氛围是该医院的一大特色。医院的口碑也很好,虽然天通苑周边很多居民可能文化水平和收入都不太高,但他们能切实感受到医院的优势和真心对患者的好。医院刚开业时病人不多,不过很快急诊就爆满了,因为患者会发现,这家医院不仅能救命,收费也合理,不会过度医疗。
采访人:您在北京清华长庚担任医学教育委员会等多个委员会的主席职务,您认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委员制度对临床工作起到了怎样的协助和推动作用?
陈旭岩:委员会制度是长庚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于从传统医院过来的我们来说,并不熟悉。我在2014年5月入职一个月后,就带领团队去台湾林口长庚医院参访和培训,重点关注委员会制度的“落地”。
委员会制度的核心作用是通过专家意见连接行政人员和院长,避免行政脱离临床,尤其重要制度和决策的产生,必须有有代表性的医生的参与,而且是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如果没有有效的委员会制度,临床医生可能会觉得行政是在设卡,而不是服务;或者是外行瞎指挥内行,不是助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不断摸索来发挥委员会的作用。例如,在分诊护士对病人分诊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处理方式和专科利益冲突。原本护士直接根据病情叫骨科医生,但骨科医生可能不在急诊值班,需要从病房下来,这会耽误一些时间。另一种方式是Base在急诊的急诊外科医生先接诊,再根据判断请会诊叫专科医生。通过委员会讨论,最终确定急诊值班医生先接诊,但前提是这些医生要接受相关培训,了解骨科关键知识。这样既解决了患者的体验问题,也保障了诊治质量。
采访人:请您介绍一下清华临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和综合优势,这给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哪些获益。
陈旭岩:清华长庚医院从建院之初就定位为教学和大学附属医院,这一点非常清晰。
医院借鉴了台湾长庚的教学制度,设立了教学专责医师,也就是有需要花费大约30%的时间在教学上的医生。医院会补偿他们因为教学而损失的临床收入,这保证了有教学兴趣的医生能够安心从事教学工作。
后来,院领导又提出分系列,让一部分医生(大约全院的10%-—15%)走教学型医师的晋升路径。这些医生在医疗基础上,专注于教学,还可以开展医学教育研究,深入教改工作,创建新课程。
清华大学本身的教育优势也为医院发展带来了不少益处。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大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这促使医院的教师要不断努力并且定期接受培训。同时,住院医师培训对清华长庚医院至关重要。在十年内,医院拿到了14个住培基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业内对我们医院的一种认同。住培基地的审核是全方位的,包括医疗病例数、病种数、抢救专业度以及教学能力等。住培基地为医院培养人才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平台。
有关清华大学临床医学教育培养理念,董家鸿院长亲自挂帅布局,做了充分的国内外调研,结合清华大学和清华临床医学的需求和特点,融合凝练形成。培养理念是培养良医、学者、领导者三位一体的卓越学者型医师。培养目标是培养良医、学者、领导者为一身,具有卓越潜质的未来医学领军人才。在医学生和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体现临床医师的执业能力和临床学者的研究能力并轨培训;倡导基于临床实际需求、患者需求,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提升临床诊治水平、改善患者体验或临床结局,实现临床实践能力与临床研究能力的融通培养。
采访人:在您心目中,清华大学为社会培养的合格乃至卓越的医生做了哪些准备?
陈旭岩:清华大学要培养合格甚至卓越的医生,需要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从院校教育角度看,要涵盖多种学历类别,包括专业型和学术型硕士、医工交叉专业硕士、专业型、学术型博士,以及临床医学八年制和卓越学者型医师项目等。这些不同的学历学位项目涵盖了医学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全面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
同时,毕业后教育的住院医师培训也非常关键。清华长庚医院在短时间内拿到10余个住培基地,这表明医院具备了培养住院医师的资格和能力。通过住院医师培训,医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清华长庚医院的继续教学做得也有声有色,很多专科的继教项目享誉全国,甚至走出国门。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制度,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乃至卓越的医生。如前所述,清华医学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未来医学领军人才,大家为此也在付出矢志不渝的努力。
采访人:10年来,您见证过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哪些里程碑式的事件?
陈旭岩:医院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很难用简单的阶段来划分。很多学科都是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急诊学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最初的一两个医生,发展到现在成为一个能够高效运转的专科和平台,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每个学科对于大学附属医院来说都很重要,因为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所以各个学科都在不断发展。
医院就像一个从零开始培养的小宝贝,一点一点地变强。虽然现在还在发展过程中,但回顾过去,能看到它取得的巨大进步。
采访人:您认为,运营10年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哪方面做得最好?
陈旭岩:我认为清华长庚医院在坚守初心方面做得非常好。这10年,困难远远多于成就。北京有那么多家三甲医院,竞争激烈,清华长庚医院在其中并不起眼。但就是有这么一群人聚在一起,始终想做出一些改变,想做一家不一样的医院。
大家在面对诸多困难时,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最初的目标和初心。正是因为这种坚持,医院生存了下来,并且还做强了一些优秀的学科,培育了一批专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谈后续的教育、发展等问题。
采访人:您对未来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有哪些期待?
陈旭岩:我对未来的清华长庚医院有两个主要期待,一是规模更大,二是内涵更强。
从规模上看,虽然二期建成之后医院大概会有1500——1700张床,但从医院的定位和培育人才的需求来看,我觉得还不够大,希望未来至少能有3000张床。同时,清华大学也在设计新的医学园区,这为医院的规模扩大提供了可能。
从内涵建设上看,我们不能总让三分之一的人做在传统医院同样负荷的临床工作,要符合科学和客观规律。要加强内涵建设,补齐人员,这涉及医、教、研、管等各个方面。
我们还要积极引进专家,像最近引进的李国新、余家阔、黄永辉等等专家,他们一个人就能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吸引更多患者。同时,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专家,引人和育才相结合。从2014年开业以来,除了最初引进的我们这一批成品、担当了创建创科的历史使命,我们“在地化”在清华长庚已经培育了一批青年骨干,他们很多都是从协和八年制、北医八年制等培养起来的医生,并且有不少人到国外培训过,具有国际视野。
我相信,在未来十年,这些青年骨干将成为医院的中流砥柱,他们身上带有清华长庚的烙印,融合了不同的文化。他们将为医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清华长庚医院变得更加强大。做为清华大学主体教学医院,在未来的未来可以担当起医界、学界、医学教育界引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