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钰,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康复医学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获8项国家专利授权,主编及参编著作10部;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技术类一等奖、2024年日内瓦发明银奖。担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常委和神经康复学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远程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科普工作委员会及运动疗法副主任委员、中残联神经康复专委会和康复评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和疼痛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学杂志》编委等。潘钰于2014年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采访实录
采访人:请您回忆一下当年入职时的场景。
潘钰:我是2014年5月份入职的,那时正值初夏。当时,医院的外观已初具现代化医院的模样,但康复医学科所在地还是一个建筑工地,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采访人:在康复医学科开科的时候,您和团队遇到过哪些困难?
潘钰:2014年11月底,康复医学科开科。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康复治疗厅,当时空空荡荡的。科室除了我,还有三名住院医师和两名康复治疗师,队伍非常小。医院科室的各种建章立制、工作流程都要从头开始建设,科室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
在开业之初,这些困难主要是医疗流程、技术流程、人员培训都要从头做起,需要建立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规范化临床路径,建立医嘱、表单等开科必备工作流程。我们还要进行学科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做好空间设计、设备购置、人才引进培养计划等。当时,我们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队伍很小,每个人都要承担许多工作,医疗、教学、科研、科普和管理等工作都需要大家投入大量精力,常常一人身兼多职。
采访人:刚刚开科的时候,康复医学科主要收治哪类患者?
潘钰:建院开始时,我们主要治疗康复学科最常见的疾病。例如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帕金森病以及脊髓损伤等导致的瘫痪患者。其次是骨科患者,包括关节置换、骨折术后的患者。门诊诊疗面对较多的是各种肌肉骨骼疾病患者,如四肢关节疼痛、腰背痛等。
采访人:过去10年,您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康复医学科一起,经历过哪些重要的时间节点?
潘钰: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有三个。一个是2018年,我们团队获得了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这是经过将近三年半的努力才取得的。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康复教学管理达到了北京市康复医学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和水平;另一方面,基地的建成为我们的人才培养、师资培养和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在2019年、2022年分别获得了康复医学硕士生培养点和博士生培养点。我本人也晋升为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的临床系教授,科室先后有将近十几位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获得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所以这个基地的获得对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非常重要。
第二个重要时间节点是2022年,我们联合国内十家科研单位申请的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获批,我本人是项目负责人,项目经费包括国家支持经费和配套经费,累计达4200万元。这个项目的获得,标志着我们着力开展的医工交叉研究到达了国家队的水平。十年来,我们与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精密仪器系系等多个清华大学理工科院系的老师们建立了合作。通过这些合作,我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累计申报专利40余项,很多都获得了授权;前后获批国家级、北京市级和院级课题20余项。团队里骨干医生、康复治疗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在科研创新能力、自信心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最终在2022年获得了这个项目的支持。我认为这为我们后面的科研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第三个关键时间节点是2023年,我们获得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支持。我们团队从建院之初就非常关注学科建设工作。在医院的领导下,康复医学科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也获得了同行的认可。所以这也是我们科室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采访人:康复医学科的发展如何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实现双向奔赴?
潘钰:我们科室这些年一直在不断努力,希望在医院发展的同时,实现科室发展目标。我来到医院以后,关注到医院特别重视医疗服务品质、医疗服务能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工作。我们也不断朝着医院的要求努力,努力实现科室发展目标,改正不足之处。
我记得在开业之初,董家鸿院长提出了医院的9年建设规划,希望通过9年的建设,实现学科建设达到品质一流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说是非常清晰明确的,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也一直向着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看齐,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十年来,医院在医疗空间、康复设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经费等方面都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2022年,我们获得了医院重点学科的支持,这对我们获得国家级重点学科专项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等作用。学科发展离不开医院的发展和支持,只有医院发展了,学科才能发展。在建院之初,很多想法都只是设想、梦想,这些年在医院的支持下,我们才终于实现了曾经的梦想。
采访人:有了医院强有力的支持,康复医学科发展如何驶上“快车道”?
潘钰:在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寻找突破口,如何驶上快车道。我们首先想到借助清华大学理工学科发展的优势,通过医工交叉研究进行技术创新,促进医工转化技术在医院落地,推动学科发展。我们搭建了多个医工交叉研究平台,例如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研究平台、数字化运动功能分析研究平台、多模态影像信息研究平台。在这些研究平台上开展创新研究,开发新型智能康复评价和康复治疗技术,申报发明专利,开展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清华大学和医院在学科创新发展方面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帮助。
采访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倡导多学科协作。请您分享一下您身处其中的感受。
潘钰:医院非常重视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建立了多学科团队协作机制,为多学科合作提供保证和支持。多学科合作最重要的体现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我们的诊疗不是以开展某项新技术或增加收入为目标,而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提供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为牵引。只要患者有康复诊治需要,相关科室就会考虑康复医学科的介入。即使患者不在我们科住院,也能得到同样的康复治疗。在医院管理制度和良好机制引导下,我们加入了很多科室的多学科合作团队。例如,我们与神经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等合作开展肿瘤康复;与骨科、疼痛科合作开展骨关节康复、疼痛康复等。很多疑难复杂重症患者在得到有效临床治疗和手术后,通过康复的全面介入,功能预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多学科合作工作的开展,也极大程度地促进康复学科亚专业建设和发展。
采访人:在医工结合方面,您希望与清华大学有哪些合作?期待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潘钰:康复医学是一门致力于帮助病患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的学科。在康复医学发展过程中,医工结合或者医工交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利用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康复医学提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
我们在医工交叉和医工转化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期许,希望未来能够有更高水平的合作。例如,康复智能康复实验室的建设,希望有清华大学理工科的老师加入我们的团队,合作方式更加紧密,促进我们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另外,学生培养方面希望进一步加强医工联合培养,加快高质量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
采访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医工结合所涉及的领域有哪些?如今有哪些“黑科技”设备在临床应用?
潘钰:最近几年,我们康复团队通过医工结合,着力发展智能康复技术和个体化康复方案.
在康复评定方面,我们发展了通过眼动识别和康复机器人来评估足踝运动认知双重任务功能,用来预测跌倒风险;我们把压力传感器放到鞋垫中,监测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康复训练中,通过面部微表情识别分析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通过摄像头扫描面部,可以间接反映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便于重症患者康复训练中监测生命体征;最近,我们联合开发基于咽喉部肌肉活动信号、呼吸功能监测评价吞咽功能和误吸风险等,今后可能应用于ICU重症、神经损伤或老年人吞咽障碍监测和指导训练。
在康复治疗技方面,我们研发了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系统,用于偏瘫患者足踝和上肢手功能康复;研发了用于家庭社区训练用的上肢手功能数字疗法;还研发了足踝智能功能康复训练系统,用于脑卒中及老年人开展运动认知双重任务训练。在解决方案方面,我们联合清华大学李翀副教授、窦维蓓教授,开发针对脑卒中患者的个体化脑机交互康复方案,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
采访人:您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许?
潘钰:经过10年的建设,我们期待医院能够早日建设成为国家级医学中心,有更多的优秀专业医学人才加入,医院能获得更好的病患和同行的口碑。同时,希望更多的同行关注和支持康复医学科发展。对我们学科来说,我们会努力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在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希望能够尽早达到全国前列水平,通过康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更多发挥服务于社会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