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儿科医生见证一家医院的“新生”
作者:晁爽 访问量:
28
2024-11

晁爽,主任医师。儿科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方向为新生儿疾病及婴幼儿生长发育,擅长新生儿及婴幼儿疾病的诊治。在新生儿危重疾病的诊疗、早产儿营养支持、远期随诊监测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采访实录

采访人:您什么时候加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加入后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晁爽:我是2014年6月进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此前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今年是我入职清华长庚整10年,我来的时候医院还没开,儿科只有一名住院医师,在外院轮转。我和当时入职的其他科室老师一起,参与医院的开业、儿科的建立。我来的时候,医院是个工地,导航也找不到。一号楼有外壳,里面还什么都没有。儿科门诊和病房地点基本确定,但是规划尚无,尤其是儿科新生儿和NICU病房,完全是一片空白,廖秦平部长带着我和经营管理部、护士长们一起设计儿科门诊区域,一起设计NICU,从整个区域规划到房间内部设计,从功能区划分到各种物品摆放,每一个大项,每一个细节,我们从零一点点设计,又与施工人员协商后操作实施。

采访人:您当时怀揣着怎样的目标或者愿望加盟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今天回头看,它或它们都实现了么?

晁爽:在加盟清华长庚时,我怀揣着多重目标与愿望。我渴望能够在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的平台上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我渴望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我渴望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继续实现教书育人的梦想。

回顾这10年,我很高兴地说,这些目标与愿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了实现。在清华长庚的工作经历中,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和重要性,与同事们共同为患儿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此外,清华长庚还为我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机会,通过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培训,我不断拓展视野,提升技术。此外,在清华的大平台上,我也有幸可以继续在深爱的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

采访人:筹建儿科,您遇到过最大的困难或者问题是什么?您是如何应对的?

晁爽:进入清华长庚的10年,是我前45年人生中最难的10年。困难和挑战,几乎时时刻刻出现在我面前。如果非说最难,那可能还是刚开院时候:

医院和科室的规章尚未建立健全,我和最早入职的老师们一起制定和修改“本院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要求”,门诊和病房各项“知情同意书”、儿科门急诊及病房工作制度和流程、儿科各项应急预案等等。

刚开院的冬天,只有我一个人出门诊。刚开始儿科门诊还没有独立的指尖血采集点,病患对这所医院的水平持怀疑态度。我一边一个人战斗,一边招募和组建儿科医师团队。

这一切就像看着一个初生的婴儿一点点长大,紧张、焦虑伴随喜悦。

我曾经想,如果换做人生的任何其他阶段,我可能都没有勇气接受这样的挑战。我也经常想,那时候都挺过来了,现在的困难又怕什么。

采访人:就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带给您的体验和其他医院有差别吗?

晁爽:有差别。清华长庚带给我更多的尊重,带给我更多前进的力量,带给我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当然,也带给我比原来医院更高的收入。清华长庚倡导的精准医疗、多学科协作诊疗、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高效诊疗是值得肯定的特色。

采访人:您如何看待儿科以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0年间的发展和成长?

晁爽:儿科从只有两名医生,到如今有30余位医生,有非常专业的护理团队,24小时门急诊开放,普儿病房和NICU逐步扩大——我们承载着在全院名列前茅的门(急)诊量,守护着产科所有新生宝宝的健康。从零到1这一步我们已经迈得很稳。儿科这支团队已经发展为一个充满爱心与耐心,致力于守护儿童健康,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向上成长的专业团队。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历经1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步,在医疗质量、患者服务、科研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成就。我认为这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恰逢健康中国战略的大力推进,清华大学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设置,举全校之力发展医学学科。地利: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地区,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院的建立有效缓解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就医压力,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人和:在院长董家鸿院士的带领下,清华长庚组成了优秀的医护技管团队,这个团队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采访人:您对医院的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期待?

晁爽:下一个十年,是梦想起航的新纪元,我认为清华长庚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诊疗水平,确保各个专业领域都持续发展,尤其是相对弱势的学科和专业,形成齐头并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