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从零起步到学科发展,输血科的十年创新与成长之旅
作者:马海梅 访问量:
22
2024-11

马海梅,输血科主任。主要从事血型血清学、围手术期出血和凝血病监测及血液制品管理、血液细胞形态学诊断、血栓/止血检查应用等方面临床和研究。主持建立和完善了血液细胞形态学分析诊断和血栓/止血检查的临床应用,在各型白血病,血友病的诊断、治疗,抗凝溶栓的实验室监测等方面,为临床提供了实验诊疗方案。在血栓/止血检查在妇产科、骨科临床应用方面有较深研究并有多篇论文发表。1999年参与全国第一批术中自体血回输临床应用研究,发表了《自体血液回输对骨科手术病人凝血系统的影响》文章。围绕患者血液管理,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等技术,对围手术期患者的止凝血功能监测、成分血输血指征进行研究,形成临床输血指南指导临床应用。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输血科门诊建设专家共识》《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血型检测与血液成分输注专家共识》等专家共识4篇,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宫腔粘连专家共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篇。

采访实录

采访人:您为什么选择加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马海梅:2014年,我选择加入清华长庚,到今年整10年。之前我在北京市的头部三甲医院已经工作了22年,可以说事业有成,生活安逸,而当时清华长庚还没开院,一切都是未知数和不确定。选择来下了很大的决心,最大的动力就是清华的顶级高等学府的魅力,想为清华医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想作为创始人开创清华长庚输血医学学科,实现开创一个新天地的美丽梦想!看来这份魅力也征服了很多人,我的导师和很多行业好友也都来到这里。

采访人:您入职时,医院和输血科是什么样的状态?

马海梅:第一次来清华长庚时还是工地,输血科空间也是毛坯房,需要按照输血科设置标准要求进行改造。我入职后担任输血科技术副主任,输血科需要验收增项,能否顺利完成验收关系到医院能否正常开业、外科手术能否顺利开展,内科输血治疗患者能否接收,责任重大。虽然许多事情还没有捋顺,但是,大家的创业热情爆棚,所有人都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2014年11月25日,在开院前3天,我们顺利通过了北京市卫健委临床输血质控中心验收,完成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输血科增项。

采访人:您开展工作后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应对的?

马海梅:最大的困难是开业初,医疗业务待开展,血液资源无法配置,输血科既要保证临床紧急情况用血需要,又要保证血品不过期浪费,将近一年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不停地跟血站沟通、跟临床沟通中度过的。还有许多的问题都是创立者才会遇到的,每一个第一次都是在磨合流程、敲打制度管理,都是难忘的。

采访人:您如何看待科室、医院10年的发展?

马海梅:10年,是一个答卷,输血科从建院初的举步维艰到现在的有条不紊,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业务开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科学、安全、及时、有效地保障了全院临床用血,从2014年12月10日,发出第一袋“0”型红细胞,到2023年临床用红细胞总量突破1万单位,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医院的快速发展。昌平区临床输血质控中心是我院第一个区级质控中心,见证了我们在京北这片土地上的影响力。

医院的发展层面,过去的10年与国家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环境契合,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靠着从上到下协调一致,团结奋进,锐意进取,靠着每一个员工无私奉献加速快跑,得到了快速发展。也走过弯路,有过困惑和迷茫,但前进中的问题得到及时纠正解决。

采访人:您对医院的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期待?

马海梅:清华长庚是一家与众不同的医院,有与众不同的理念和临床、管理模式。在临床上,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此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价值观,让老百姓获得感的同时有了口碑。行政上的特色是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结构化,助力了临床学科的全面管理和提升。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斗志,所向披靡的干劲,坚持做出与众不同的清华医院,以“团结一致,无惧困难,无畏挑战,善于攻坚”的精神,稳扎稳打,厚积薄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