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无畏风雨,砥砺前行
作者:张萍 访问量:
28
2024-11

张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内科部副部长,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助理。

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治35余年,擅长心血管疑难疾病诊治,完成导管消融及器械置入治疗手术数千例,特别在猝死高危人群和心衰的器械治疗、数字化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和遗传性心律失常的筛查和防治规范体系。曾获中国心脏起搏杰出贡献奖、21世纪杰出心电学奖,获得“第二届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民好医生”、“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荣获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985”计划子课题及省部级重点等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兼心血管信息化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心血管诊疗能力提升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技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数智医疗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2014年5月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采访实录

采访人:请您回忆一下最初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工作时的场景,以及您为什么选择加入?

张萍:我记得我来报到的那天,北京刮着大风,天空很蓝,我站在空旷的院子里,脑子里突然冒出一句话——“梦想伴我飞扬”。一切从零开始,没有医师、没有患者,一片荒芜,但我有一个美好的“梦”,这是一个梦开始的地方!未来我们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学科,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的路径,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心血管疾病是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引领着医学技术的前沿,北京市又是集顶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心血管专业强大综合医院的学术高地,在这样的地域既能从高水平的团队汲取养分,又能得到心血管泰斗们的指引,既有收益又有挑战。我们如何依托清华大学雄厚的理工资源、立足亚洲最大的社区、依托京北的数百万人民建设一个守护京北人民的身心健康、肩负清华临床医学发展重任、具有清华特色的心血管医学中心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坚信整合式医疗才是对患者最为有利的医疗模式。

在学科规划之初,我就期望能够培养出不同层次的学科人才梯队,全方位地建设和发展学科。

我曾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从事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介入唯一的女医生,曾在X线下背负近20近的铅衣做了数千例手术,后因严重腰间盘脱出无法穿铅衣、无法做手术了,而我又不甘心从此做一名出门诊的“小老太太”,我应该去尝试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建学科!所以就在清华长庚医院招募医生的时候投了简历,希望来这里从事学科建设的工作。我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在华业大厦见到董家鸿院长情景,恍如昨日,当时董院长和我聊了新医院、新模式,以及对未来创新医学模式的设想,这一切都非常吸引我,我依然决定来清华长庚。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对清华大学的向往,这里有非常多的理工科专家,我从小就是个热爱思考、喜欢接受挑战的人,我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去做一些医工结合的探索。

采访人:您如何评价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血管中心的服务理念和综合实力?

张萍:相较于其他医院,清华长庚心血管中心的规模确实偏小。但在专业建设方面,心血管内科拥有九个专业以及三个平台,专业设置相当齐全,并且每个专业都有与之匹配的人才。

我们的领军专业是心律失常和冠心病介入,同时还拥有诸如心衰、高血压、肺血管疾病、结构性心脏病以及肿瘤性心脏病等支撑性专业。此外,心血管影像学、无创心电专业、心血管重症专业以及心脏康复专业等平台专业也十分扎实。比如心脏康复中心,我们医院拥有近200平米的康复空间,在未来二期建设的规划中,有望扩充至700平米,极有可能成为北京市最大的心脏康复中心。在责任担当方面,以冠心病组为例,在开院之际,我们就配备了完整的冠心病介入设备,尽管当时只有两名冠脉介入医生,但我们还是决定开启了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绿色通道,着手胸痛中心的建设。团队成员也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365天24小时”无缝对接地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在开业第一年门诊量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就成功救治了150名心肌梗死患者。我们的团队在面对困难时,从未有人抱怨,大家都将患者的救治放在首位,这种团队精神不仅体现在能力和服务上,更体现在文化上。

采访人:请您分享一个在过去10年里,让您印象深刻的事。

张萍:过去10年里,有很多事情令人印象深刻的事。

曾经有一位患者从高楼坠下,身体被一根钢条从肛门穿入,从锁骨下穿出,情况十分危急。在我们医院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救治,各科医生迅速响应,尽管有些医生居住位置较远,但都快速赶来医院参与救治。在院长的带领下,患者最终被成功救活,病情稳定。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作为综合医院的救治能力。

曾经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因为肥厚性心肌病从广东来到北京找我治病。在还没进入医院时,孩子被母亲带到天安门广场玩耍一天,晚上回到旅馆后发生了心脏骤停,在深夜被母亲抱到急诊。当时我们团队的6、7名医生,包括介入医生、心律失常医生、心脏超声医生以及心血管重症医生等,迅速从四面八方赶来,最长路程有25公里,但在20分钟左右就全部到达医院,立即投入到患者的紧急救治中。我相信这样的速率和效率只有一个朝气蓬勃、心怀大爱的团队方能实现!

采访人:作为曾经主管学科建设的院领导,您如何评价过去10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学科发展?

张萍:从医院成立学科办以来,我们经过深度调研和反复的评价,首先构建了学科评价体系。当时医院已有40多个专业,我们从医、教、研、人才、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总共设立了近百余条评价指标,对每个专业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估。评估完成后,我们广泛征询大家的意见,并与国内同等水平以及更高水平的医院相应学科进行对比,还对前20个重点学科进行国际评估。

通过这样的评估,我们清晰地了解每个学科的位置和发展状况,为院领导、科主任以及学科管理人员提供全面、多维的信息。然后我们将评估情况反馈给每个学科,指出其建设的短板和弱项。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优势中心、重点建设中心以及强基学科等分层建设的理念。

经过医教研等系统评估,肝胆胰中心、器官移植中心、心血管中心、消化中心、神经中心成为医院的优势发展中心,这些中心在医院学科发展中位居前列。同时也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医院发展的需要,又设置了包括重症医学中心、感染中心、肿瘤中心的重点建设中心,这些中心同样秉持着以患者为中心,以整合式中心模式开展建设。例如重症医学中心,我们不仅纳入了急诊科、重症医学科,还将麻醉科纳入其中进行共同学科建设;感染中心则涵盖了感染疾病科以及与感染相关的呼吸道疾病、呼吸科等学科。

强基学科如口腔科、儿科、中医科等,这些学科在当时缺乏学科带头人。我们通过引进人才、退休返聘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让这些强基学科逐渐向重点发展学科转变。

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科,给予相应的建设经费支持,用于购置设备、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以及专项基金等,这对清华长庚医院的学科发展以及人才定位和引进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采访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为专家搭建了怎样的科研平台?

张萍:清华长庚医院始终将自身定位为清华临床医学发展的领军者,肩负着为清华大学打造优秀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平台的责任。我在初任副院长期间,主抓教学工作,首先完善了教学的组织架构,推动了教学平台的建设、拓展了国际合作培训。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又负责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

从2021年下半年我接手科技创新工作以来,全院的科研经费从不足5000万增长到2023年超过1.4亿,并申报了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基金委重大课题、省部级重大课题等,全院上下、医教研管护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科研理念和氛围。

我们首先对全院职工的科研能力进行评估,参考了华西、仁济、瑞金、天坛、北医三院等国内顶级医院以及美国、欧洲、澳洲等国外医院的情况,经过近10个月的调研,建立了综合科研能力评价人才体系和人才库。我们发现医院的领军人才实力雄厚,但中层和年轻后备人才相对不足。

我们马上启动了各类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我们与美国哈佛医学院等机构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实现了连续3年近300人的培养计划,包括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青年医师临床研究能力培训以及医学学位培养等。

另一方面,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内规划了一个医学研究中心,重点规划临床转化医学中心、临床药学研究中心、医学数据科学中心以及健康科技创新中心这四大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清华大学实验室建设经费、教育部低息贷款等多种经费支持。这个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北京市最大最先进的全自动化集约式生物样本资源中心,构建了生物学研究的大平台,涵盖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病理学、药物筛选等多个领域。

我们医院的所有实验室平台均为公共平台,采用预约式使用方式,避免了资源浪费。

对于专家,我们给予全面的支持。以清华大学长聘教授身份入校的专家,我们提供年薪制保障其优质体面的收入,同时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和平台优先使用权以及空间建设的规划优先权。同时,我们创建了依托三名人才培养计划的青年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双聘人才引入计划等。

采访人:在您心里,运营10年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哪些方面值得称赞?

张萍:首先是人。医院的团队,无论是行政人员还是专业人员,都在共同推动医院的进步。医院的领导团队能够摒弃个人利益,以医院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达成高度共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就像火箭头一样,全力以赴引领着医院前进。

其次是运行机制。我们引进了台湾长庚的管理架构和体系,并且保留了其先进性,剔除了不适应性。

再者是外部支持。我们得到了清华大学以及北京市卫健委和医管中心的大力支持。此外,我们周边居住着近百万的天通苑百姓,他们为医院提供了基本的医疗源泉,这也是医院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在过去10年里,我的感悟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当你把目标锁定之后,在你奔跑的路上,无论是风还是雨,都无法阻挡你前行。我想正是这样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清华长庚医院快速成长,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