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相信十年后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会成为国际一流医学中心
作者:王克霞 访问量:
28
2024-11

王克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主要负责协助医院党委书记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负责纪检工作,同时还负责医务社工、医院宣传思想文化、团青、医院规划管理等工作。2013年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采访实录

采访人:请您回忆一下最初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时的情景。

王克霞:我记得 2013年6月3日是我来这家医院上班的第一天。当时医院还没开业,在筹建过程中。我选择来这里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我认为清华大学下定决心建设一所与医学匹配发展的临床医院,从长远看,这家应不会差,至少要对得起“清华”这两个字,尽管当时清华大学的临床医学领域在业界声音不大。二是这家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创办人王永庆先生的捐赠和资助,引入了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管理体系,这也吸引了我。

采访人:您现在是否还能想起,创业之初曾经遇到过的那些困难?

王克霞:困难肯定是不少。当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而且也不能套用其他医院的管理制度和模式。我记得最初来医院时,我在医政组,主要筹备医疗运行的相关工作。当时我是行政团队中少有的有医院工作经验的人员之一。

我来了之后,就开始筹建与医疗运行、医疗服务相关的工作。比如梳理病人就诊流程,从门诊挂号预约、就诊,到药品、检查,再到住院、手术、出院等,确保流程顺畅。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时梳理了36个与病人就诊相关的医疗服务流程,其中有一次,我们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白天和晚上都与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行政中心医管部的老师通过视频,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讨论,最终确定这些流程。这些工作看似琐碎,其实非常重要。

医院筹备开业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要通过执业验收,这需要做好很多准备工作,包括空间准备、人员准备、流程准备和制度准备等。当时为了做好开业的执业验收,所有与执业验收有关的制度建设都归口到我所在的部门,我认真查看了每一项制度,包括一些细节,比如开业后医院员工的服装、标识系统等。

采访人:您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工作的11年里,有过哪些重要的经历?

王克霞:重要的事件很多。首先我想说的是,在医院还没正式运营的筹备阶段,医院领导高瞻远瞩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的王志华副秘书长、董家鸿院长、周月红书记等核心创业团队人员对医院的发展规划和设计站在很高的高度,推动着医院的工作。

由于我的背景和经历,领导让我执笔撰写医院的管理特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非常仔细地学习了中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以及国内外医疗机构的先进管理模式。经过大家的集体讨论,最终形成了医院的八大管理特色。这些特色一直延续到今天,也是我们这10年来一直坚持的方向。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我感受到清华长庚医院非常注重顶层设计。从八大管理特色开始,到制定医院章程。2017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文件,要求建立医院章程,还出台了公立医院章程范本。而清华长庚医院从一开始开业就着手筹建并制定章程。

此外,医院的中长期规划,比如“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都是我组织执笔的,当然这离不开医院领导班子和全院职工的参与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在2014年10月从医政组转到科教处,担任科教处处长。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从管理的角度推动育人工作的“落地”。

当时很多人是不理解的,觉得医院还没开业,教学工作就是“纸上谈兵”。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们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医院一开业就将育人体系纳入学科发展和每个专科发展的过程中。在医院运营的最初几年,所有专科都明白要成为育人单位,需要建立自己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我们的第一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评审在2016年上半年,当时是放射科,紧接着就是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的评审。因为当时国家有新政策,医院如果没有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其他基地就不能申请,所以我们必须迅速建设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我们医院的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基地资质是在2017年10月获得的,这是向医院三周年献礼的一份特别大的礼物。对于一家开业不到三年的医院来说,能够拿下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放射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给了大家很强的信心。自那以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我们还在2018年获得了国家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与考核示范中心的资质,这是教育部设立的示范中心。我认为这些工作对医院非常重要,是奠定基础的工作,对医院的长远发展和建立育人体系至关重要,起到了四梁八柱的作用。

那些年,我虽然不在临床一线从事教学工作,但从管理角度负责制度、组织和流程梳理,我特别能感受到全院拧成一股绳的干事创业氛围,这令我印象深刻。当时我还负责科研管理工作,科研虽更多是医生个人的事,比如写文章、申请项目,但从管理角度需做好细节工作,比如制定医院署名规范、畅通申报流程等。

清华长庚医院在2015年就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还有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北京市科委等基金项目立项,医生也发表了论文。我需要从行政角度协助医生,让他们的科研工作得以延续和正常开展。此外,建立科研平台时,临床试验机构资质的获取很困难,因为医院开业时间短,在制度、病例病种、医生资质等方面需要大量建设和培训。但我们在短时间内拿到了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质,后续建设速度也很快,奠定了临床试验工作的基础。

在2018年4月,我开始担任医院党委副书记,2019年6月不再兼任科教处处长,只负责党委工作。2021年,又兼任了纪委书记。

采访人:请您介绍一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建工作的特色。

王克霞:在党建工作方面,我们医院的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基层党建、医务社工发展以及团青工作等都有很多创新举措。这些工作对医院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融媒体教学中心,医院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基层党建方面,我们创新举措促进“一融双高”,开展两满意双提升党建品牌活动等,在医务社工发展方面现在已经成为全国的引领,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医务社工团队,在团青方面我们成立院党委青年工作部,获得团中央“全国青年文明号”。

清华长庚医院的党员非常给力,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从不掉链子。作为一家新医院,大家积极参与援疆、援藏、援青等支援工作,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因为每个科室的医生都很宝贵,一个萝卜一个坑,派人出去一年对科室工作影响较大。但在这个过程中,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非常好。

我们还开展了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很多党员尽职尽责,他们可能是技师、医师或基层行政人员。他们没有什么特殊的职务,但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得非常好。我觉得这种力量对医院来说也很重要,他们是我们身边的榜样。

采访人:您如何理解董家鸿院长对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风清气正” 的评价和要求?

王克霞:我们希望医院的员工在这里工作,能有清清爽爽的工作关系,大家一起愉快地共事。我理解的 “风清气正”,一是医院要制度管院、依法治院,而不是人治,这很重要,在这样的机制下,每个岗位的员工的重点在于做好工作,每个员工习惯于在监督下工作,形成一种廉洁文化。二是对患者来说,能得到公平公正、有质量保证的医疗服务,不会因为身份不同,就被区别对待,这需要在医院的就诊制度、流程设计等方面努力。比如预约制,在医院诊室门口的屏幕上,患者刷二维码以后,就诊顺序会在电子屏上显示,这会让患者感受到公平。此外,医院从一开始就倡导 “无红包医院”,医务人员实在推脱不了的红包,可以交给行风办处理,行风办会与患者家属联系并退回红包。还有,我们医院很有特色的“全院一张床”管理机制,这背后体现的就是对公共资源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的理念,并且提高了效率,让更多民众受益。

采访人:您对未来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有哪些期待?

王克霞:我当然有很多期待。回到医院的初心,清华长庚医院开业之前凝练的价值观是 “人本 济世 厚德 至善”,这八个字是医院领导深入思考的结果,借鉴了台湾长庚的价值理念和清华大学的价值观。我们的愿景是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医学中心,这个愿景至今从未变过。

作为清华大学的一部分,清华长庚医院要助力清华大学进入世界顶尖大学,这个愿景目标也不会动摇。

对于来清华长庚医院就诊的患者来说,我希望他们能放心地将医疗服务交给我们,不用担心医疗品质或遭受不公平待遇。

医疗既要有效率,也要有质量,还要在技术上体现高峰,有别人尚未掌握的医疗技术。就像董家鸿院长说过的,“我们要能开别人开不了的刀”。

在医疗创新方面,作为国际一流的医学中心,这里应该是创新的策源地。清华长庚医院的优势在于清华大学有强劲、领先的综合性学科,为医学发展提供支撑,我们要做好医工结合。这也是国际一流医学中心的应有之义。

当然,人才培养也很重要。这里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为清华长庚医院和清华大学所用,还应该属于全国甚至全世界。我相信,一些关键领域的引领性人才一定会是从清华长庚医院走出去的。

最后是管理,医院的管理模式、流程、服务模式以及智慧医院建设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引领性。

我盼望再过10年,也就是到建院20年的时候,我们的职工能理直气壮地说,清华长庚医院是国际一流的医学中心。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一直希望,清华长庚医院还是一家让员工幸福的医院,我们在奋斗过程中理应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