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作者:姜胜耀 访问量:
28
2024-11

姜胜耀: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法人、理事长。

采访实录

采访人:请您讲述一下,当年清华大学决定筹建一家高水平的临床医院,是基于怎样的规划和目的。

姜胜耀:这其实是清华大学在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经过长期思考所做出的决策。在上世纪90年代末,清华大学已经明确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目标,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条件。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学校进一步思考未来的发展,医学领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国家985计划的支持下,2001年清华大学建立了医学院,医学院以基础医学为主。我们知道,医学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就如同一体两翼,是不可分割的。要想让医学学科得到更完善的发展,建设一所高水平的临床医院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从那时起,清华大学就一直在筹划如何构建一所高水平的临床医院。

在2003年,华信医院和玉泉医院并入清华大学,这使得学校在临床医学的建设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来看,我们仍然需要一所更高水平的临床医院。众所周知,建设高水平的临床医院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台湾的台塑关系企业创办人王永庆先生在台湾发展长庚纪念医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并且有着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希望在内地建立一所类似模式的医院,将长庚纪念医院的精神发扬光大。他的这个想法与清华大学建设高水平临床医院的愿望不谋而合,于是双方开始了合作建设一流医院的实践。2004年,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及捐赠协议,这标志着清华大学筹建这座高水平现代化医院的正式开始,也为后来的建设、发展和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采访人:作为主导建设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校领导之一,请您分享一下医院在筹建和运营中,让您难忘的故事。

姜胜耀:在医院的筹建和运营过程中,确实有很多令人难忘的事。

首先是在建设期的10年里,就面临着一些挑战。当时,台塑关系企业派来了医院建设执行长以及医院建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他们与我们一起参与医院的建设。他们带来了自己的理念和标准,这些人员非常敬业,对质量要求极高,始终坚持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理念、想法和做法。而这些理念和做法与我们的施工建设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很多方面进行协调和配合。例如,在建筑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的标准以及医院整体布局的细节等方面,都需要双方不断地沟通和协商。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在大家的密切配合下,这些问题都逐渐得到了解决和完善。这与国内其他建设施工项目相比,是一种独特的经历。

其次,在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在为医院的开业做准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招聘各类人员,尤其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是一个漫长并且艰难的过程。因为我们是一个新建的医院,要吸引那些在自己医院已经非常优秀并且有很多事务要处理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并非易事。这需要学校领导、各个部门以及整个筹备班子付出大量的精力。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引进了多位以董家鸿为代表的高水平的医生,以及护理和其他各类人员。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与这些潜在的人才进行沟通和交流,向他们介绍医院的发展前景、理念和优势,最终成功地吸引了他们的加入。这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它见证了我们为医院的人才储备所付出的努力。

我认为最大的挑战还是医院机构的建立。在当时,国家正处于改革时期,行政机关和医疗体系都在进行改革。其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是编制改革。当时中编办的政策是不批新增编制,我们的申请没有得到受理。这对我们医院的机构属性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原本认为,清华大学有社会捐款帮助筹建公立医院,应该能够得到国家和教育部的认可与支持,获得事业编制。更加令人绝望的是,接下来中编办的编制政策改革为只减不增,我们医院无法得到中编办批准,成为事业单位机构。如果得不到事业编制的认可,我们的医院就只能是一个公立的自办医院,这对医院未来的发展影响巨大。

而此时医院的建设和筹备工作已经逐渐完善,即将开业。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机构性质定位将可能发生重大变化。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医院将何去何从?与此同时,北京市也在进行医疗体系改革,北京市希望清华大学能够对北京市的社会发展与医疗体系改革做出贡献,我们也希望得到北京市对清华大学医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共同的愿望使我们考虑是否能将医院纳入北京市的医疗体系,不仅促进北京市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同时解决医院事业单位机构问题。

与北京市的交流过程比较顺利,北京市的领导和各个部门都非常支持清华大学建设医院,他们希望医院能够成为北京市医疗体系的一部分。通过多次与北京市的交流和沟通,最终达成了北京市与清华大学共建共管清华长庚医院的协议。

不得不说,这些经历都让我体会到了医院筹建和运营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也让我更加珍惜医院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采访人:您认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成功建设和持续发展,对清华大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怎样积极的影响?

姜胜耀:清华大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院系调整后,学校成为了多科性工科大学,为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对一流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华大学经过自身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末基本上恢复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状态,学科门类齐全。然而,医学这个学科一直是缺失的。

医学学科对于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直接面对人的生命健康,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学发展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清华大学作为一流大学,有责任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人民的健康福祉提供更重要的支撑。医学学科的建设能够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这种交叉融合不仅有利于医学自身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比如说,理工科的优势可以为医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而医学研究的成果也可以为理工科的应用提供新的方向。

清华长庚医院的成功建设和持续发展,为医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使得医学学科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这对于清华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拥有更开阔的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医院也为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提供了研究课题和研究对象,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也就是说,医院的临床实践可以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数据和案例,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也可以在医院进行临床验证,这种产学研的结合模式有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总之,清华长庚医院的成功建设和持续发展对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学校的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采访人:站在1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过去十年的发展,您如何评价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姜胜耀:过去十年,清华长庚医院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虽然十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清华长庚医院已经进入一个朝气蓬勃的发展状态。

从学科建设方面来看,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临床学科,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它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水平、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清华长庚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功,得益于清华大学对医学学科的高度重视,以及北京市的大力支持。

清华长庚医院采用的是医管分工合治的模式,这是一种与国内其他医院不一样的运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管理体系和医疗体系有明确的分工合作。管理体系主要负责医院的运营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其目的是为医疗体系提供更好的服务。医疗体系则专注于医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让专家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医疗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医院在党委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生命健康为本的体系,十年来这种体系不断得到深化,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也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扬。

清华长庚医院在过去十年里,在医疗、科研、科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董家鸿院士作为首任院长,带领一批优秀的专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尽管医院仅仅发展了十年,但已经探索出了很多经验和成果,这些经验和成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会促进学校临床医学学科的快速发展。

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会助力清华大学的一流大学建设,并且会为人民群众在健康方面创造更大的价值。

采访人:对未来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您有哪些期待和建议?

姜胜耀:清华大学正在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以及世界顶级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医学发展是实现这些更高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清华长庚医院对清华大学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基于目前医院已经取得的良好成果以及清华大学对临床医学的高度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清华长庚医院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未来,医院将在清华大学的整体规划下,实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有机协调配合,促进两者的合作发展。我们预计临床医学的发展将进入快车道,发展速度可能会超过其他传统优势学科。虽然医学在清华大学的起步相对较晚,但我们有信心将其建设成为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相匹配的医学体系。

我希望清华长庚医院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清华大学的一流大学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