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在手术室外跟董院长的一次谈话,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作者:肖建中 访问量:
28
2024-11

肖建中,主任医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科部副部长,内分泌与代谢科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智慧健康中心共同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及基础医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中国糖尿病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以及多家国际杂志审稿人。发表论文中文核心期刊及SCI150余篇,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曾获“人民好医生”、“水木杏林”名医和“紫荆优秀医师”称号。2015年3月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采访实录

采访人:最初入职的时候,对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有哪些期待?

肖建中:我刚来的时候,周月红书记带我去见的董家鸿院长。那天我印象很深,当时董院长正在手术台上做手术,他手术间隙,在手术室外面接了见我。

那时候的清华长庚医院是刚刚开院,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我自身的职业经历也给了我一些参考,我1984年毕业的时候,就职的中日友好医院即将开业,到我离开刚好医院开院年满30岁,我也工作了30年。我是跟随中日友好医院从零开始共同成长的,所以对于医院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过程比较熟悉。我深知作为一个后来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必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尤其是在临床医学领域,一个医院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的,它需要持续的人才引育,用优质的服务逐渐吸引患者,在社会上慢慢地积累口碑。不过,我对清华长庚医院仍然充满信心,一方面是因为它作为清华大学的附属医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学术资源和科研优势;另一方面,它所引进的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管理模式加上本地化的改造,也让我觉得它具有独特的发展潜力。

采访人:您提到第一次见到董家鸿院长是在他的手术室外面。您记得当时的谈话内容吗?

肖建中:那天他主要是向我介绍了清华长庚医院的整体情况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这些内容确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董院长作为临床医生出身的管理者,在谈到医院发展的时候,他能够从临床实际需求和专业角度出发,去思考医院应该如何发展。他所提及的关于医院的长远规划,尤其是医院要以成为世界一流医学中心的这一目标,极大地触动了像我这样怀揣创业热情的人。我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奋斗的激情,让我对未来在清华长庚医院的工作充满了期待。

采访人:作为科室的创立者,在开科的时候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挑战?

肖建中:实际上,最大的挑战是人才匮乏。内分泌与代谢专业有多个亚专业,需要建立各种诊疗常规,需要亚专业的人才。在我刚来医院的时候,除了我自己,我们内分泌科只有4名医生。而他们4个人加起来只有十几年的工龄,都非常年轻。值得欣慰的是,这4名医生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或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的,素质相当不错。但是临床医生是一个需要经验积累的职业,他们由于年轻,缺乏经验,我必须要在各方面,特别是临床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带领他们,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

采访人:团队成长的过程就是内分泌科加速向前推进的过程。在这其中您经历过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肖建中:在科室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成功地诊治疑难疾病,对于提升整个团队的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这10年中,内分泌代谢科诊治多例负杂疑难和重症病例。

我讲一个具体的病例。曾经有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她的病史相当复杂。她曾经做过包括肾结石手术、甲状旁腺探查及治疗性切除术、左胫骨肿瘤切除术、左下肢骨囊性纤维性骨炎等一系列手术,但是即便经历了这么多手术,她仍然饱受病痛的折磨,存在腹痛、膝关节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她已经在家乡的多家医院包括省立医院被确诊为甲状旁腺激素功能亢进症。这是一种内分泌疾病的功能诊断,但是当地在对甲状旁腺进行探查的时候,却没有发现病灶。后来又经过进一步的检查,发现左胫骨有一个肿瘤,于是又进行了左胫骨肿瘤切除术,结果证实这个肿瘤是囊性纤维性骨炎。尽管患者进行多次手术,没有找到导致甲旁亢的病灶,也没有解决问题。

患者由亲戚介绍来我科就诊,在对肾上腺进行影像检查的时候,意外发现肺部几个非常细小的结节,这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内分泌科迅速联合普外科、胸外科、放射科、检验医学科专家进行了第一次多学科病例讨论。经过大家的共同研究和分析,最终由放射科的马永强医生为患者进行了肺部结节穿刺。经过对穿刺样本的检测,发现肺结节中的甲状旁腺激素高达正常水平的100倍。我们确诊这个患者患的是异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而且病灶就是肺部结节,后来胸外科陈东红主任在内镜下对多个病灶切除,经过病理诊断,确定为类癌,异位甲旁亢。从文献报道来看,这是世界第24位、中国首位此类患者。后来,经过我们的治疗,这位患者恢复得非常好,血钙基本正常,食量和体重都增加了。

通过这个疑难病例的成功诊治,我们整个团队都感到骄傲。就像董院长经常强调的那样,我们要如何才能树立自己在医学领域的“江湖地位”呢?那就是要能诊治别人诊治不了的疾病,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对我们来说,每一次这样的成功治疗,都激励着团队不断地向前发展。

采访人:您提到的这个病例恰恰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不同科室间密切讨论和充分合作的重要体现。您认为,这样的合作反映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怎样的医院文化?

肖建中:不同科室间的合作,首先反映了清华长庚医院的团队成员们都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大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把患者的疾病治好。我们都清楚,每个学科单独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如果几个学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疾病,那么综合起来的力量就会大大增强。所以,大家都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够实现共同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遇到什么明显的合作障碍。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各个科室之间能够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大家所做的一切,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协作氛围,是清华长庚医院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也是医院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采访人: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工作的将近10年里,您经历过医院哪些重要的时刻和事件?

肖建中:首先,医院获得定点医保资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我们刚开业一年的时候,病人看病是需要自费的,因为获得医保资质通常要一年以上。后来,医院获得了医保资质特别是A类医保资质,这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意味着医院在医保体系中的认可度得到提升,也为医院吸引更多的患者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患者口碑的树立也是医院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儿。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医院逐渐积累了良好的口碑。这主要得益于医院拥有一批来自国内外,特别是北京的几家大医院在业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

我在中日友好医院工作了30年,有很多“粉丝”病人在我离开之后,都跟着我来到了清华长庚医院。这说明患者对于医生的选择是有自己的判断标准的。而清华长庚医院正是通过实际的诊疗水平和良好的服务,在比较短期内树立了好口碑。

我们的兄弟医院和同行们也对清华长庚医院给予了认可。有时候,病人可能会去协和或者其他医院就诊,医生一问病人从哪里来的,病人说天通苑,医生就会告诉病人,来这儿干嘛?到清华长庚医院找XXX就能看好,离家近。这些都是病人在看病的时候跟我讲的,而不是同行们直接跟我说的。这也说明了清华长庚医院在同行中的认可度很高。

但另一个实际情况是,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多,我们医院的内科医生数量并没有相应地增加,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工作量一直都非常大。作为年资较高的医生,我必须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周要出五个半天门诊,这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其他医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鼓励大家多去参与临床工作。同时,我也要求我们的医生即使在病人数量很多的情况下,宁可晚下班,也要把病人服务好。

采访人:您如何看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这10年来的发展?

肖建中:一家医院的成长速度与医院的文化密切相关。在清华长庚医院,临床人员和行政人员的配合度很高。其中行政人员的自我定位是一个关键因素。在传统医院中,行政人员往往会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但是在清华长庚医院,行政团队是一个服务型的团队,他们更注重如何去做好事情,而不是去管理别人。这种理念上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它体现了一种更加先进的医院管理文化。

从我们科室的情况来看,所有医生都是博士学位,而且其中有一半的医生是海外留学人员。他们的综合素质很高,并且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从这个角度来看,行政团队的服务理念和医生的高素质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医院文化氛围。

采访人:站在1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您对医院和内分泌科有哪些期待?

肖建中:目前,整个医院的发展速度很快。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结果来看,我们医院是A+,这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全国前10%,在10年的时间里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我们也必须要看到,我们医院目前进入全国排名前列的科室还比较少。我希望再过20年,通过引进人才、扩大医院规模、提升诊疗水平以及取得更多可量化的成果,加强医工合作、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合作,获得临床导向的研究成果,清华长庚医院能够成为中国最好的医院之一,并且在世界上也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对于内分泌科来说,我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在未来能够进入国内专科排行榜的前列。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综合实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