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强大的内驱力源自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周月红 访问量:
28
2024-11

周月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书记,全面负责医院党委工作。

采访实录:

采访人: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筹建来历?

周月红:发展生命科学和医学,是清华新百年的重要发展战略,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清华大学领导就开始做建设医学学科的调研。我当时在学校人事部门工作,深刻理解到清华发展医学的重要性,而筹建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医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

2004年,华阳慈善基金会与清华大学达成捐赠意向,为实现台塑关系企业创办人王永庆董事长对大陆医疗改革的心愿,华阳慈善基金会拟向清华大学捐赠一所规模为1000张床的综合医院。2005年学校成立清华大学医院筹建指挥部,开始了新医院的选址和筹备,历经多次变更,这所新医院的选址最终确定在北京市昌平区的天通苑。2010年双方正式签订捐赠协议书,协议约定新建医院按长庚医疗管理模式运行。这次捐赠进一步推进了清华发展医学的战略布局。

采访人:请您分享一下创院时的初心,以及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您义无反顾投身创业。

周月红:2009年初冬的一天,我接到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陈吉宁老师的电话,说学校要在天通苑建设一所新的医院,考虑到我在学校有多个部门的工作经验,希望我能够加入筹建团队。清华的传统是“干部要做一块砖,哪儿需要往哪儿搬”,考虑到清华发展医学事业的需要和个人的职业发展,我第二天便做出了加入这所新医院筹建团队的决定。

2009年3月初,经组织任命我担任医院筹建指挥部副指挥,正式成为筹建团队的一员。筹建指挥部主要有四项任务即医院的工程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我主要负责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即医护技管各系列队伍的组建。当时的医院筹建指挥部由台湾长庚医疗体系行政中心派出的专案组和学校派出的筹建团队共同组成,现任医院总执行长的周碧琴当时是台湾长庚医疗体系行政中心派出的专案组成员,负责帮助我一起进行队伍规划的制定和招募计划的实施。

采访人:在医院筹备期间,您曾经负责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面向全球招募人才的工作。您还记得与团队一起组织了多少场面试吗?

周月红:我们组织了太多场面试,已记不清楚具体有多少场了。在几乎零基础的情况下,从头组建一家千床规模的综合性医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清华历史上没有医学学科,没有校友和医学人才的资源和基础,因是按长庚管理模式运行的一所新型医院,需要有新的理念和长庚体系的培训,我们选择自主招募,决定先从年轻人和毕业生中选聘并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医院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从2009年春季起,我们奔赴全国各大医学院校进行宣讲和招募,全面启动医院人员的招募工作。招募的第一批管理培训生主要来自清华大学,第一批住院医师主要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第一批护理人员主要来自山大、湘雅、北医、首医护理学院。同时,我们也面向业界开始招聘年轻的主治和副主任医师,第一批招聘了来自协和体系、北大体系、首医体系的4位医师。此外,还招募了第一批技术骨干,主要是放射和检验的技师、药师。

第一批共招了40多人,涵盖医护技管四个系列。当时的医院虽然还是只是天通苑地区的一个大坑,尚未破土动工,但大家都对清华医学的未来充满期许,怀揣梦想,激情澎湃。

采访人:在受到感召后,最初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和行政人员,医院为他们安排了哪些培训工作?

周月红:根据协议,新建医院按长庚管理模式运行。台湾长庚医疗体系给了我们无私帮助,倾囊相授,帮助我们制定了分系列分阶段的严谨周密、务实细致的培训方案,建立了台湾、北京、厦门两岸三地的培训基地。护理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台湾、厦门的长庚医疗体系内进行,住院医师的培训则主要集中在301医院和协和医院。筹建阶段,医护人员面临执业注册问题,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帮助我们解决了招募人员的人事关系和执照等很多问题,像老大哥一样给予了我们温暖的帮助。

从2009年3月正式启动招募培训,到2014年11月医院正式开业,我们共招聘到位了1000余人,以长庚医疗体系为主,在两岸三地开展成体系、成建制的大规模人员培训,在将近5年的时间里,先后完成了2000余人次的培训。扎实的培训为医院开业后按新的管理模式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建引领,文化铸魂,保证筹建队伍可持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筹建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医院筹建指挥部在2005年即建立了党支部,隶属医学院党委,第一届党支部书记是曹连毅老师,2009年我接棒成为第二任党支部书记。2010年7月,筹建指挥部党支部正式更名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支部。新的管理模式、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两岸三地奔波往返的长期培训,都对筹建队伍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党支部作为战斗堡垒,很好的发挥了思想引领、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凝聚人心、稳定队伍的重要作用。

采访人: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筹建过程,遇到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人或事情?

周月红:清华长庚医院的建设是两岸合作交流的一个缩影,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展”,凝聚了几代清华校领导的智慧和心血。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副校长岑章志、张凤昌对医院筹建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学校还组织了一个院长顾问组,包括时任玉泉医院(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左焕琮教授、华信医院院长(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清玉教授、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马遂教授、原北大医院院长章友康教授等,顾问组对医院筹建期间的科室设置、队伍规划、重要学科带头人的引进等发挥了重要的咨询作用。

台湾长庚医疗体系行政中心先后派出了许智超、蔡连福、郭明和三任总执行长以及管理、工程、护理、信息等专业人员组成援建专班,在医院的筹建、开业过程中予以全程的指导和带教,对长庚医疗体系的制度体系、信息系统等全方位的引进、在地化和人员培训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姜胜耀教授(清华长庚医院法人、理事长)、副秘书长王志华老师(医院筹建指挥部执行长、清华长庚医院第一任党委书记),为推动与长庚医疗体系的全面合作、建立北京市医管局与清华大学共建共管的管理运行模式、协调各方资源支持医院建设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奠基人。

愿景、使命和价值对医院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初,经学校批准,筹建指挥部明确了新医院的建设以“建设国际一流医学中心”为愿景,以“提供健康守护、培养医学精英、创新临床研究、追求卓越管理”为使命,以“人本、济世、厚德、至善”为价值。这些核心的价值理念为清华长庚医院的发展战略、定位规划、队伍组建发挥了引领作用。在院级领导和科主任的招募过程中,医院的筹建面临着激励的人才竞争,在清华医学发展战略和清华长庚医院的愿景、使命和价值的感召下,以董家鸿院士、王劲教授、徐沪济教授、王仲教授、姜泊教授、廖秦萍教授、叶京英教授、陈旭岩教授、张萍教授、武剑教授、李建兴教授、王贵怀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来自海内外的名家、名医、名师陆续加盟,为清华长庚医院的顺利开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采访人:在医院创立之初,您遇到过哪些难题?您如何与团队一起应对挑战?

周月红:医院创立之初,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制度体系的本土化和开业准备。台湾长庚医疗体系的制度体系是一套现代医院的治理体系,具有企业式经营的特点,清华长庚医院是公立医院,事业单位,制度体系需要引进、吸收、再创新,包括医管分工协同治理、Attengding医师负责制、医师费(PF)制度和全责护理模式等,这些与当时的医疗管理模式有较大的不同,需要医务人员适应新的权利边界和医疗服务流程。

开业准备方面,最大的挑战是信息系统的构建,台湾长庚管理模式的一个特点是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系统与管理制度深度融合,覆盖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的全流程。台湾长庚医疗体系将自研的信息系统倾囊相授,需要我们结合公立医院事业单位的特点以及属地医疗管理和医保政策的要求,进行改造和落地。我们组建了由医护技管不同系列人员和信息化人员共同组成的测试团队,在长庚医疗体系专家的指导下,反复模拟和测试,确保了医院开业时各系统的顺利上线和平稳运行,非常的不容易。

开业后,我们又面临着编制改革和医保定点机构准入等问题。作为公立医院,编制对医务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关系到员工的福利待遇和队伍稳定。经与北京市编办、财政、卫健委相关部门的多次沟通,在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最终以核心骨干人员控制数的逻辑解决了编制问题。同时,我们积极与医保局沟通,在开业第二年医院成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医院正常运行后,规培基地和教学体系建设等作为清华大学附属医院所需要的一系列基础性的建设任务又马上提到了日程。在上级政府和学校的多方支持和帮助下,全院上下团结一心,不懈努力,加快建设,医院陆续获得了内科、外科、妇科等十余个规培基地的认证,并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国家临床教学示范中心。

总的来说,开业初期我们面临了制度体系的在地化、信息系统的顺利上线、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医疗体系多元文化的磨合、编制、医保、规培基地和教学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挑战。通过团队的努力和上级部门及学校的大力支持,我们怀揣发展清华医学的理想,筚路蓝缕、坚定信念、拼搏奋进,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前行,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推动了医院的快速、良好、持续发展。

采访人:在艰难的创业初期和建院后的发展阶段,党委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文化引领作用?

周月红:在医院从筹建到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党建工作和组织体系建设始终是一条重要的主线。医院党的组织经历了从党支部到正式成立党委的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的时期为医院的发展掌舵护航。

在筹建初期,作为医学院的一个党支部,我们主要聚焦于凝聚人心和思想文化建设,通过实践活动传承清华的优秀传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人员奔波于两岸三地长达五年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在不同的培训基地建立了党支部和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体系、组队伍、建制度、创文化,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培养了一批核心骨干,为医院的顺利开业和良好运行提供了队伍支撑。

党委成立后,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作用。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党建引领促发展,学理论、讲政治、抓班子、带队伍,注重思想文化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医院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医院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建院初期,党员数量比例较低。党委非常注重党员发展工作,成立“青年骨干先锋工作室”,建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党员发展体系。党员在不同发展阶段攻坚克难、援疆援藏援青、疫情防控、重大任务保障等方面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党委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注重梯队建设,培育青年人才。健全干部选拔、培养、考核、激励体系,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为医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采访人:在最近这10余年的工作中,您最大的感悟和收获是什么?

周月红:从零起步开启医院的筹建,到历经十年,建成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性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大学附属医院,进入全国公立医院考核A+行列,圆满完成第一个十年的战略发展目标。一路走来,历经艰辛,坚持的力量来自强大的内驱力,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内驱力源自对清华的热爱,对清华发展医学的认同和信念,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始终保持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把解决问题视为推动进步的动力,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医院的筹建发展过程中,我们在传承清华大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坚韧坚守,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和以“以人为本、兼容并蓄、制度为先、遵循规则、追根究底、持续改进、创新融合、追求卓越”为主线的清华长庚的文化底色。

展望未来十年,随着二期工程的落成运行,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与医院的一体化管理,清华长庚站在又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勇毅前行、踔厉奋发,与清华医学建设学术医疗体系的目标同频共振,积极融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格局,期望未来医院的发展更学术、更人文、更智慧、更创新、更国际,向成为国际一流医学中心的愿景努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