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斌,主任医师、教授、普通外科主任,外科规培基地主任。主要从事甲状腺和乳腺肿瘤诊治以及外科学培训教学和相关研究。最早将部分甲状腺微小癌可以动态观察的理念引进中国;在国内较早系列开展乳腺癌保乳整形手术,使乳癌病人不仅保乳机会增加,且乳房外形更为美观。现任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分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甲状腺疾病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委员会常委;中国医促会乳腺病专委会常委,北京医学会乳腺病专委会常委,北京乳腺病学会姑息与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内分泌外科学会会员等职。
采访实录
采访人:您当时为什么选择加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罗斌:来到咱们医院之前,我在宣武医院普通外科甲状腺乳腺疝外科专业组工作,负责一个诊疗小组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培养研究生、主办各种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我想我已经做到了所能做的最好程度。虽然早就知道清华长庚医院在建,但从2014年初起,业界和媒体关于医院的信息逐渐多起来,我也萌生了到一个清华大学旗下的、不同于传统管理体制的、应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由董院长领衔的、可以与清华临床医学一起发展的新医院,接受新的挑战。我2014年9月带领医院的第二批教学骨干团队20人,到台湾林口长庚医院进行了为期2周的临床教育教学考察培训。2014年11月28日开院时,我虽未正式调入医院,但以普通外科负责人的身份出门诊,负责科室建设、人员培训工作。2015年3月1日正式入职,被任命为普通外科执行主任,至今已经整整10个年头了。
采访人:您在创建科室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罗斌: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我正式入职后,科室有6个医生,年资普遍较低,3人刚刚晋升主治医师,开始独立看病,但医院广泛招募背景下的医师,年资、阅历、水平都有差异,我作为学科带头人,牢记在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学习时,陈昱瑞主委跟我们座谈时的嘱咐“培养年轻人、做主任要肯吃亏”,严格按照正规教学医院的培训管理方法,开展文献学习、病例讨论、MMC等规律性的学术教学活动,并帮助年轻医生实施手术。在科室发表的第一篇SCI文章,虽然我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让年轻医生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但带队、带教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和思想碰撞的过程,走到今天这个氛围较好、团结合作的科室,经历了一番阵痛,我想医院的文化建设也同样如此,五湖四海的人才汇聚一堂,在融合上会是一场更大的碰撞。
医院刚开业没有多久,2015年就接到了上级要求医院外科派人支援新疆和田的任务。在最艰难的时刻,霍东方医生克服家庭孩子小的困难,承担了我院第一例的支边任务。2017年3月,普通外科中分出去了部分医生成立胃肠外科,还留在科里的医生则主要从事甲状腺乳腺疝外科工作。我一贯坚持科室建设就是人才培养的理念,学术引领,技术领先,关爱患者的理念。坚持住院医,特别是总住院培训制度,使年轻医生在总住院期间能够做足够量手术,达到低年资主治医师水平。并且送他们去国内高水平医院进修……
如今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也是培养科室的年轻人,帮助每一个人成长。我和核心组一起构建了一个不收红包,不收回扣,风清气正的科室。我始终觉得一个新科室,因为治疗疾病种类的不同,如果有人利用某些方式收取回扣,必然会影响科室其他人的不良反应,不利于科室建设。因此,在我们科住院的患者,打听不到如何送给医生红包的方法。这也是我始终在白大衣上佩戴党徽的目的,遇到要送红包的患者或家属,在我亮出党徽明确告诉他“我是党员”的时候,患家便不再坚持了,屡试不爽。
采访人:您认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罗斌:新的管理模式,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多患者在我院治疗后,反映我们医院有温度,医护及服务人员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采访人:您如何看待科室、医院的发展?
罗斌:非常难得,全中国找不到第二家医院,开业仅10年就进入全国100强。从我们科室的发展看,也是快速的,我们近3年的研究生和清华实验班学生毕业论文都是应用我们自己的病例库数据写成的。我们医师团队虽然很年轻,平均年龄才30出头,但很多人都能收治乳腺癌甲状腺癌患者,说明他们受到患者的信任。我们乳腺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可以和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日本、韩国的数据相比。霍东方医生专攻疝病,已经成为京北地区腔镜疝手术量最大的医生。
采访人:您对科室、医院未来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期待?
罗斌:科室的层面上,我们疾病治疗水平已达国内先进,但病例数尚不足够多,我们还需要继续深耕医疗,创建清华长庚的甲乳疝外科的品牌。我们还没有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大外科的青年医生培养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差距。这些我们要做好“长跑准备”。医院层面上,希望清华长庚早日实现国际医学中心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