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共同“创业”,“老”医生焕发“新”活力
作者:肖嵩华 访问量:
28
2024-11

肖嵩华,骨科创科主任。现任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副主任,脊柱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在脊柱疑难病,如脊柱严重侧弯及后凸畸形、脊柱原发性及转移性肿瘤、寰枢椎(上颈椎)骨折脱位及发育异常、严重的颈椎病及腰椎管狭窄症、脊柱微创治疗等领域有深厚造诣,诊治及手术水平处于国际一流水准。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战创伤后中枢神经损伤功能重建技术研究”, “活性纳米复合生物材料制品”等重大课题研究。在国际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脊柱运动损伤学组副主任委员,脊柱外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一届委员会通讯编委等职务。

采访实录

采访人:您当时如何决定加盟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肖嵩华:我是2015年1月加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办理人事关系的过程中,先兼职一段时间,2016年开始全职担任骨科主任。2015年,我55岁,已经在301医院骨科工作了30多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开院前有很多年轻的骨科医师在301医院培训,我因此对清华长庚有所了解。在这个快退休的年龄选择加盟一家全新的医院,组建一个全新的骨科,确实很有挑战。我在老单位的工作已经进入了一种舒适的节奏,但也会感觉到自己每天在重复性地完成各项工作。迎接一些挑战,并以此能为清华大学的临床医疗做点贡献挺好,是我当时的主要想法。我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9年多的时光,可以说它是我职业生涯中、人生中都绝无仅有的一段时光,史无前例的“创业”体验。

采访人:您当时为自己、为科室定下了怎样的目标?

肖嵩华: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到一个全新的平台发展,这9年多的光阴,可能不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是要做好输出。用自己的知识阅历、经验,组建团队,做好科室发展规划,比如我们在骨科下面重点设立了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和创伤外科,也同步有手外科、运动医学的方向规划,这些亚专科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也成为了地方区域内的刚需。从科室的角度,我制定的目标很具象,我们清华长庚骨科先在市属医院里排上个前茅,再向着全北京、全国问名次。经过9年多的发展,以我们脊柱外科为例,在市属医院的手术量排名已经进入前三名。

采访人:您创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遇到了哪些难题?

肖嵩华: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获得患者对我们的信任。无论对新医院还是零起步骨科,没有任何积累,让患者怎么敢把自己托付给你?这些从各个医疗系统加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老大夫,我们有积累也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病源不成问题,但年轻的大夫们没有这方面的优势。我们在培养年轻大夫时,反复强调一个大原则: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是最核心的立足点。技术练出来了,还要给到患者认真、真诚的医疗服务态度,才能吸引患者、留住患者。再从零做一些义诊、科普讲座、新闻宣传,逐渐树立起科室的品牌。目前我们已经发展成为了区域性的代表性骨科,比如很多老年人在发生了创伤性骨折后,他们不再往市里跑了,直接选择到我们这里得到快速及时的治疗,还有很多老年人被其他医院拒绝后,回到我们这里接受治疗,我们管理得很好,口口相传的,就打开了格局。

采访人:在参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发展运营的过程中,您最认可它的哪些特色?

肖嵩华:我比较认可清华长庚的共同照护医疗模式。举个例子来说,老年人髋关节骨折高发,结合老龄化、基础病、术后并发症多,给骨科的医疗团队造成了很大的挑战,这又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大趋势。清华长庚从顶层设计上,就做好了共照模式的规划,并通过信息化手段直接能够实现共照,骨科能够接收大量的老龄髋关节骨折的患者,得益于这个模式,我们和普通内科的紧密配合,可以从内外科角度,把患者管理得很好。这在以往的传统公立医院里,可能需要发很多的会诊单,请普内科或者相关科室来看来评估,缺少这样的制度性支持。

采访人:您对骨科、医院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期待或者建议?

肖嵩华:我相信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发展会越来越好。随着二期建设投入使用,医院拥有更多医疗空间和资源。当然我们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很简单的,随着北京市的医疗布局、回天地区的交通布局的变化, 都会影响患者源的流向。想要得到可持续的向上的发展,医疗质量是积累信誉的底线,保持精致的服务也非常重要,同时着力发展特点、特色,树立新品牌。作为一家清华大学的教学主体医院,应该注重各学科的均衡发展,综合实力强、均衡发展,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