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京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专科部部长、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主任。清华大学长聘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委,睡眠医学学组组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专利,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10余项目、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主编、副主编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专著多部。
采访实录
采访人: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促使您当年决定加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这个大家庭?
叶京英:首先,清华大学对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我相信,像清华这样的顶尖学府开展医学教育,能够招揽到最优秀的学生,只有选拔出最优质的苗子,才能培育出世界一流的杰出医生。而在清华这个卓越的平台上,我能够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践行我的医学理想。
此外,我深知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我知道,我国的医生与我们这一代成长起来的医生在国际舞台上,以及在挑战国际最先进技术的进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和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期望能在清华这个平台上,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的医学人才,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采访人:刚加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时,有哪些令您难忘的瞬间?
叶京英:说实话,我来之后才真切地感受到面临的挑战非常多。我原先在(北京)同仁医院工作,担任咽喉科主任和首席专家,来到新医院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平台的转变让我有一种失落感。当时,老百姓对我们医院不太了解,他们不知道看睡眠呼吸暂停、早期喉癌等疾病来清华长庚医院可以得到最高水平的诊治。这种落差感真的挺大的,让我不得不思考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起初,没有人来看病,我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我也知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竭尽全力为每一位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给予他们最准确、恰当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赢得好的口碑。
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一位病人的经历。这位病人曾在国内几家著名的三甲医院就诊和住院,但都没有查出确切的病因。他是一位面瘫患者,一侧脸不能动,属于面神经麻痹。
他之前就诊的两家著名医院,都认为他是脑血管病(中风)引起的面瘫。但实际上,中风引起的面瘫是中枢性的,表现为眼睛以下面肌瘫痪。我一眼就判断出他是周围性面瘫,病变不在中枢,就建议他查听力、检查耳朵。我用耳镜检查,发现他的鼓膜膨隆,推测里面长了肿瘤,建议他去拍颞骨高分辨CT,结果发现一个十厘米大的听神经鞘瘤长在颅内,而之前一直没有被发现。他在我们医院不仅得到了准确的诊断,还接受了良好的治疗,至今这个患者还定期来我们这里复查,各种不舒适症状也都随之消失了。
我来到清华长庚医院大约一年多之后,听到一位朋友说,在天通苑周围参加活动时,有人提起清华长庚医院的耳鼻喉科很不错,有非常出色的医生,我听了特别开心。随着口碑的逐渐建立,我们不仅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也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病人越来越多。从最初科室一个月十几台手术,发展到现在一个月300台手术;从一年寥寥无几的病人,到现在一年超过10万人次的病人。病人不仅来自周边地区,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来。
我感到最欣慰和最不容易的是,我们成功地建立了医院和科室的学科品牌。我们凭借着对病人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技术,逐步赢得了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信任,也赢得了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
采访人:耳鼻喉科如何与其他专科协同合作,打好“配合战”呢?
叶京英:我们医院的医生来自五湖四海,比如北医、301、首医等各大知名医院的优势科室,各个平台科室也源自不同的医院,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这种多元化的背景让科室之间的配合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对治疗病人至关重要,而且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注重与手术室和放射科的协作。手术室护士需要精心准备设备,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放射科主任来自北医三院,骨关节是专长,但我们科室主要以头颈部肿瘤和病变为主,因此需要与他们密切沟通,确定合适的放射拍摄条件。我们每周或每两周会召开一次阅片会,仔细检查片子拍摄和判读中存在的问题。
我所负责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特色领域。这种疾病虽然表现在耳鼻喉科,打呼噜通常是由于呼吸道狭窄引起的,但实际上它与多个系统密切相关,容易引发高血压等一系列疾病。因此,首诊科室常常是心内科,在治疗过程中,还常常会合并肺部疾病,这就需要呼吸科的配合。此外,患者由于睡不好觉,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这时候精神科就会参与进来。
为了让不同科室的医生能够默契配合,我们每两周会进行一次交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病例讨论会诊,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同时还会进行学术切磋和知识提升,互相弥补知识短板。
随着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每周会开设一次联合会诊门诊,医生可以提出需要其他科室协助的患者,个案管理师会负责联系会诊医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复杂睡眠疾病诊疗水平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在某些领域甚至处于领跑地位。
在建院之初,我们就秉持着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不让病人拿着病历在各个科室之间奔波,而是让医生围绕着病人提供服务。这要归功于董家鸿院长提倡的专病诊疗模式,一个疾病可能涉及多个领域的问题,不让病人去各个科室分别就诊,而是由多个科室的医生联合起来,共同治疗多种病因和并发症共存的疾病。我们推出了联合的专病诊疗门诊,医生可以单独出诊,也可以共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诊疗水平。
采访人:您如何做好专科部部长的工作?
叶京英:专科部涵盖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口腔科、中医科、皮肤科、康复科等独立的二级或一级学科。怎样将这些科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医院的整体规划协同工作,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联合的优势,首先在教学活动方面,我们组织所有住院医生进行病例汇报、老师演讲比赛等,都以专科部为单位,大家共同参与,积极性很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学习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体会到各学科发展的相互交融和借鉴之处,主要体现在教学方面。
其次,在科室文化建设方面,专科部起初是一个支部、一个工会,我们组织的各种活动都以专科部为单元进行,促进了各科室之间的交流。
总之,专科部主要致力于融合文化,将教学和统一的大课进行交叉整合,而单独的医疗诊断技术则以专科特色为重点。
采访人:您所带领的耳鼻喉科在工作中是如何契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文化?
叶京英:从建科之初,我就为科室设定了高标准,那就是清华标准,要追求卓越。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始终坚守原则。每一位经我治疗的病人,我都要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妥善的治疗,我要问心无愧。
我们拥有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最优秀的医生团队。最优秀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术,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执行制度和对待病人时要做到一丝不苟。
对于鼻科、耳科等可能存在的短板,在建院最初的头两年,我邀请了301医院最优秀的耳科主任来查房,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当遇到复杂疾病时,我不会将病人转到301医院,而是经过多方努力,邀请301医院的主任来我们这里诊治,同时借此机会让我们科室的医生得到培训。对于鼻科遇到的问题,我也会邀请北京同仁医院的医生来查房。通过他们的悉心指导,我们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医生。
现在,我们医院的二期正在建设当中,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更重要的是,我们全面建立了教学体系,特别是本科生教学工作的开展。
采访人:站在十年的发展节点上,您对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未来有哪些期待?
叶京英:回首这十年,我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仿佛一瞬间就过去了。在这十年里,我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我们的目标很高。但正是因为这种压力,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以至于感觉时间飞逝。十年间,医院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像一个雏鹰,它已经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从医、教、研多方面来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董家鸿院长代表着我们医院,我们医院有院士,也有承担国家专项基金、科技部重点专项等国家级重要课题的项目负责人,这表明我们已经具备了国家级水平的实力。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点:一是医院要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综合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医疗机构并非易事;二是国家的医疗体系正在改革,所有医院都在不断进步,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才能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我们本科生的教学培养至关重要,最优秀的学生能够成长为最优秀的医生,他们会充实我们医院的医师队伍和教师队伍,这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动力。毕竟,花钱买设备和盖房子相对来说都比较容易,而培养一支优秀的医疗队伍才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搭建广阔的舞台,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