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我要实现5个梦想
作者:廖秦平 访问量:
28
2024-11

廖秦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儿部部长兼任妇产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学科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学、女性生殖道感染、女性性医学。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项。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94年1月至1996年7月在美国德州大学医学院Galveston医学中心妇产科实验室作为博士后从事妇产科临床基础研究两年余。2003年1月至2003年3月在德国Frebueg大学妇产医院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与国外同道进行临床交流,其临床技能获得外国同道的好评。廖秦平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掌握了扎实的妇产科临床理论基础知识并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国妇产科感染领域和女性阴道微生态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带头人。目前已指导毕业博士生近百名、硕士生多名、博士后出站人员5名,并指导多名研修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卫生部行业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近年共发表SCI文章40余篇,中文文章300余篇。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华夏科技一等奖,以及第五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德艺双馨“人民好医生”等荣誉。主要撰写书籍:《ATLAS OF FEMALE VAGINAL MICRORCOLOGY》、《子宫内膜细胞病理学图谱》、《女性阴道微生态图谱》、《妇产科学》、《妇产科综合征》、《子宫颈细胞与组织病理第2版》、《肿瘤生育学临床实践——临床问题和解决方案》、《临床药物治疗学丛书-感染性疾病》等。

采访实录

采访人: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您加盟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廖秦平:我常说我们大部分人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都是有梦想的。当时他们还笑我,说“廖老师还挺有情怀的”。确实来到这里我是怀揣着几个梦想。

第一个要完成的梦想,就是在清华大学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知名的医疗体系,实现清华大学建立清华医学的梦想。我们为此奔赴而来。

第二个是我在北大医院学习、工作了三十多年,做了十多年的科主任,希望能在这里建立一个我理想中的妇产学科,培养一支理想的妇产科队伍,建立一个有家国情怀、业务精良、有人文精神的团队。

第三个梦想说来话长,是因为我们这代人是在正规医学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有着家国情怀,虽然收入比私立医院少,但仍然愿意留在国家的公立医院,实现学医最初的理想:为大多数的老百姓服务的梦想。

第四个是实现了为天通苑地区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的梦想。因为天通苑地区当时有六七十万人口,但没有一家大型的公立医院,我们的到来为这里的老百姓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第五个也是最后、最难的一个梦想:希望借助清华大学在国内的影响力建立一个医学政策研究所,能在中国探索出一套符合适合中国医疗系统发展的政策和医生收入水平的模式。当时我从医32年,看到我国医患矛盾较多,老百姓不满意,医务人员也不满意;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医疗政策和医务人员的地位和收入相比,我国有一定差距。虽然我这个梦想目前尚未实现,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我相信最终会实现实现的。

采访人:请您回忆一下当时刚刚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时的场景。

廖秦平:建院初期确实困难很多,比现在步入正轨之后要艰难,大家经常很忙碌,晚上也很难休息。回想起当年创业,我们团队人少,主治以上的人员加我一共六个人。我超过50岁,不值夜班,但办公室里我有一张床,我是常年的三线班,随时准备应对夜间值班的需要。

我们医院是在2014年11月28日开业,刚开业时,附近老百姓不敢过来,觉得这么漂亮的医院,规模这么大,收费肯定高。后来有几个胆大的尝试后发现收费并不高,慢慢老百姓就多了起来。

刚开始病人主要是周边地区健康意识不强,卫生水平不高的病人。病人少时,我带着所有住院医生一起看病,教他们如何看病、如何对病人问诊、怎样诊断、如何治疗。刚开始很困难,但我们用温暖、热情和专业服务好每一个病人,毕竟每一个病人都是一个口碑,所以从2015年开始,我们的业务量直线上升,医院名气也逐渐打响。

病人越来越多是因为,一方面,清华长庚医院吸引了全国一大批知名专家,尤其是北京市的各专业专家。另一方面,我们医院的宣传工作在公立医院中是做得很好的,让大家了解到这是一家三级公立医院,人文精神很好,加之病人的就医体验很好,一传十十传百病人也就来了。此外,医院以人为本,还有特殊的义工团队,有效地缓解了医患矛盾,让老百姓更加信任医院。

采访人:请您回忆一下10年来工作中让您印象深刻的瞬间。

廖秦平:印象深刻的事情比较多。首先是开业不久,2016年年终时,病人开始增多,工作量大。当时北京市委组织部下达援藏任务,要求妇产科派一名高年资医生组团式援藏,支援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虽然当时人员困难,但考虑到这是国家政治任务,我们还是与医院协调,最后派吕涛大夫去支援。

当时二线值班的主治以上人员共五人,其他几人因有孩子小、正怀孕等情况无法派出,我虽然申请了,但是因年龄大没被批准。吕涛大夫去后很认真地完成了各项医疗技术的传帮带任务,创造了多个术式在当地的第一次开展;并很好地落实了我党的民族政策,与当地各族医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至今,我们每年都会去帮扶他们的特殊手术,还赠送我们出版的书籍、举办学习班和讲座等。2017年还组织全国学习班,为当地医生讲座,扩大他们医院和妇产科的影响。这件事一方面让我们的医生了解到边远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和对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进了藏族同胞和汉族同胞的友谊,落实了国家少数民族政策,意义更大。至今我们两家医院也保持密切的联系。

还有一件事是2023年8月1日夜班时,医院接到一个几乎濒死的宫外孕孕妇,来院时呼吸心跳都没有了,经过急诊室紧急抢救生命指征恢复。我们启动全院紧急抢救,打666后全院动员,各科协调。科里值班大夫联系各重点医生,大家从全市四面八方赶来,包括我们妇产科、麻醉科、外科、肾科、血液科、心脏科、呼吸科、放射科、内分泌科等,有些科主任从家里赶来参加抢救,最终病人抢救过来了。

采访人: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工作的10年里,您体会到了医院怎样的文化?

廖秦平:作为医生,初心是治病救人。人是一个整体,可能有各种合并症,在处理疾病时需要各科室医生联合起来共同救治病人,这符合现代医学“人是一个整体”的理念。清华长庚医院在建院之初就注重多学科协作,走在了很多医院的前面。我们的疑难和危重病人就经常进行多学科会诊(MDT),大家共同来救治病患。另外,医生的善良是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耐心地给病人解答问题,替病人着想,不浪费病人的钱财,保护病人的隐私,善意地交代病情和病人沟通、耐心地、彻底地做好手术而不顾自己的劳累......这些是我们在建院初期就不断践行和传承给中青年医生的医院和科室文化。

采访人:您如何看待您所担任的医院医学伦理主席一职?

廖秦平:伦理委员会在每个有科研任务的医院都有。清华长庚医院于2014年建院,伦理委员会大概于2015年成立。建院之初,我们参考台湾长庚医院和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的伦理委员会规章制度建章立制,并不断优化。

清华长庚医院人员相对年轻,在人体临床试验经验方面不足,早中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本着出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同时完善一个方面。我们认识到做临床试验首先要有科学性,没有科学性就没必要进行试验,否则既耗费钱财、人力,又可能对受试者造成伤害。其次要对参加试验的受试者负责,这是伦理委员会非常关注的两点。

伦理委员会创建之初,我们邀请了大量外部成熟伦理委员会的老师来进行讲座,培训委员会成员,让他们知道在伦理委员会中应履行的职责,在审查项目时应关注点。伦理委员会成员包括内外妇儿、药学、麻醉、神经、器械、康复、律师、当地群众代表等,大家从不同方面对项目评审发表意见,进行讨论,最后投票决定项目能否通过或需要修改的方面。现在伦理委员会成员的认知度逐渐趋同,因为有国家的各项伦理审查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规则。

医院里起初有人对伦理委员会的严格要求有抱怨,包括领导也曾抱怨,但我认为我是在替医院把关、我们在替我们的受试者把关。如果伦理出问题,医院无法向老百姓交代。

采访人:过去10年里,您感受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廖秦平:清华长庚医院的变化很多,十年发展到今天非常不容易。首先是学科带头人董家鸿院士,带领全院历经十年风雨走到今天,被大多数医院同道认可,这是我们医院见到的最大变化之一。

其次是清华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的成立。清华长庚医院成立后,董家鸿院士担任院长,这对清华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三个是医院二期工程的建设,将为医院发展带来更大空间和更多可能。

近期的“4+4”教学工作开创了清华医学生进入临床医学院的先河,虽然人数少,老师数量数倍于学生,相信随着工作开展,医学生数量会越来越多,改变清华原来只有研究生没有医学生的面貌,这些都是重要的历史节点。

采访人:回顾过去,您认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哪方面的发展是最大亮点?

廖秦平:清华长庚医院的管理服务体系与其他国内医院有所不同。其他医院是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清华长庚医院同样如此,但多了各个专家委员会,现在大概有三十多个。专家委员会从不同方面为医院的管理和建设提供多方面和不同角度思考的意见,如伦理委员会、人事、学术、科研、药械、病历、门诊、手术室、输血等与医教研相关的各种事务,都有不同的专家委员会进行讨论,并根据事务的多寡确定讨论的频次。像伦理委员会,是开得最频繁的委员会之一,每月都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会议,以尽快完成大家的项目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