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卓肇,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技部部长、放射科主任。擅长各系统的放射影像诊断,尤其是骨肌系统和腹部病变的放射影像诊断。2000年8月起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工作,2014年2月调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担任放射科主任和医技部部长;由其团队和清华大学合作团队共同研发和孵化的“智能无线超构表面磁共振成像增强线圈”项目一经亮相,便引发业内高度关注。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医工交叉工作组成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磁共振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肩肘医学分会委员,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第1届远程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杂志编委。
采访实录
采访人:您是哪一年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郑卓肇:我是在2014年2月来到清华长庚医院,当时医院的主楼都还没有完工,放射诊断科也还没有开始筹建,我主导了科室的筹建工作。我来的时候科里加上我一共六个人,我们就从这个六人的小集体开始了整个科室的筹建,包括科室的整体规划、设备入场以及科室规章制度的建立等,这些工作都是我们一点点逐步完成的。
采访人:当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时,您对这个平台有哪些期待?
郑卓肇:清华长庚医院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有清华大学这个强大的平台作为依托。我一直相信清华大学会对这家医院给予全力的支持。在这样的支持下,这家新医院有快速发展的机会,有成长为国际一流医疗中心的潜质。
另外,我们也了解到这家医院与台湾长庚纪念医院有很好的合作,引入了他们的管理体制,尤其是 Attending负责制、PF制等制度。我认为这种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医生的能动性。所以,当时我对这个平台充满了信心。
采访人:在放射科开科的时候,您遇到了哪些挑战?
郑卓肇:要说开科时最大的挑战,其实并不是在刚开业的时候,当时我们很好地配合了医院的工作。最大的挑战是在医院开设急诊的时候,因为急诊要求24小时的支持,这对放射科确实构成了非常大的挑战。
就像我自己,已经十多年没有值过夜班了,在那个时候我还亲自值24小时的夜班,24小时都在科里工作。我们科很多人也都像我一样。因为医生确实少,很多医生都是在医院连轴转,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时急诊科运营的需求。
不过,正是因为这是一家新医院,我们组建的也是一个新团队,大家相对来说都比较年轻。年轻人都有梦想,大家对医院的发展前景充满期望,所以都心甘情愿地为实现医院美好发展的梦想做出贡献。
采访人:在过去的十年里,有没有哪个瞬间让您特别感动?
郑卓肇:医院发展的这十年,我们科室也发展了十年,这期间有很多个第一次,让我印象深刻。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们放射科在2017年获得了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的放射医学规培基地。这真的是让我们特别自豪的一件事。因为这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第一个规培基地,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历史上放射影像学的第一个规培基地。我们填补了清华大学附属医院没有放射影像学规培基地的空白,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采访人:在这十年中,您所在的放射科经历过哪些重要的变革?
郑卓肇:2017年3月,北京市出台了关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文件,要求在5月份实施。这个文件对我们放射科的影响比较大,主要涉及到CT和磁共振的价格体系调整。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我们科要按照新的医疗目录去提供服务,把CT和磁共振的整个扫描规范、检查规范都要做调整;另一方面,是大幅度下调放射检查的价格。
这给我们带来了两方面的冲击。首先,放射科在开诊之初就制定了一个很全面的检查规范,但在2017年短短的一个多月里,我们要整体重新更新检查规范,科里的人员加班加点更新规范,并在科里进行推行和培训。其次,放射科价格的大幅度下降,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我们与医院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重新建立一个能保障员工收入的绩效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大家的积极性,最终这件事情也比较平稳地过渡到了新的模式之下。
采访人:在人才培养方面,放射科有哪些举措?
郑卓肇:我们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一方面会定期组织内部的培训和学习,让年轻医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我们会提供机会让他们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培训,拓宽视野,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同时,我们也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让年轻医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成长。
采访人:在科研方面,放射科有哪些成果或者正在进行的项目?
郑卓肇:我们科室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由我们团队和清华大学合作团队共同研发和孵化的“智能无线超构表面磁共振成像增强线圈”项目,就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注。我们还在骨肌系统和腹部病变的放射影像诊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建议。
采访人:在与其他科室的合作方面,放射科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郑卓肇:我们非常注重与其他科室的合作,会积极参与多学科的会诊,与其他科室的医生共同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同时,我们也会及时向其他科室提供准确的影像诊断报告,为他们的治疗提供支持。
采访人:在这十年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管理模式、诊疗服务等方面,哪些是您认为最值得肯定的?
郑卓肇:有两点。第一是我们作为清华大学的附属医院,一直坚持依托清华大学这个大平台;第二是在开诊之初,我们就借鉴了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一些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奠定了医院成长的根基。
在临床、教学和科研方面,我们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我个人觉得进步的步子还可以更大一些,但这本身就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有了好的基础,才能保证这三项能够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
采访人:您希望放射科在医院未来的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郑卓肇:放射科作为重要的平台科室,永远与医院共前进。医院发展得好,科室也就发展得好。科室发展好了,能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放射科通过各种先进的影像技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
采访人:对于医院的未来发展,您还有哪些建议或者期望?
郑卓肇:我希望医院能够继续加大对科研和教学的投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升医院的整体实力。同时,也希望医院能够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院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另外,我也希望医院能够更加注重患者的体验,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