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对医院未来发展,我充满希望、信心和期待
作者:魏来 访问量:
28
2024-11

魏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肝胆胰中心主任、天通苑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病毒性肝炎防治技术和策略专家委员会委员;亚太肝病学会前任秘书长;现任亚太肝病学会主席(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杂志副主编;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杂志副主编;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副主编。2019年3月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采访实录

采访人:您当初选择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怀着怎样的初心?

魏来:在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之前,我担任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达17年之久。这期间,我参与了队伍建设,目睹了研究所的成长,它凝聚着我大量的心血。当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邀请我加盟时,我心动了。董院长是外科领域的专家,我在上大学时就对他十分崇拜。作为内科医生,加入他所建立的肝胆胰中心这个多学科团队,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契机。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条件优越,但主要侧重于内科。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肝胆胰中心能为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充满未知与探索的可能,还有更多学习机会,所以我毅然决定加入。

采访人: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后,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和团队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魏来: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适应新环境。一方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新建医院,我们需要熟悉其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等。另一方面,团队成员来自各地,教育背景、成长经历、人际交往和工作习惯各不相同,这些差异给团队协作带来挑战。成员在专业沉淀和国际合作经验上也有所不同。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将每个人按照专业特长安排在最适宜的岗位上,我们还针对成员的专业背景和技术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培训,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融合。通过一系列努力,我们逐渐适应新环境,团队协作也更加默契。

采访人:您认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管理理念最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这种管理方式对学科水平提升和激励医务人员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魏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管理理念部分源自台湾长庚纪念医院,有两个独特之处。

一是规范化管理,类似工厂流水线作业,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标准和流程。这对来自不同背景、有不同工作习惯的医生来说是创新尝试。医院规范化管理有很多好处。首先是提高工作效率,环节按标准流程衔接更顺畅,减少因习惯差异导致的延误和失误。其次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成员需按规定步骤配合完成工作,增强团队凝聚力。最后便于医院管理和质量控制,医院可以依照标准评估和监督工作,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医疗质量。

第二个独特之处是给予医生较大自主权,实行Attending医生负责制。医生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开展工作,这为他们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医生还可以根据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自主决策治疗方案,使方案更加个性化。同时在工作中可以探索尝试新方法和技术,推动医学进步。这种自主权也激励医生积极参与科研,提高医院科研水平。

医院通过明确医生工作范围和职责对医生进行约束,保证医生既能充分发挥才能,又确保医院正常运转和医疗质量稳定。

采访人:在这里工作5年以来,您认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发展哪方面最值得肯定?

魏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有多项值得肯定。对于当时刚刚入职的我,有两点印象深刻。一是给予医生较大发展空间。很多医生为追求更大空间从其他医院来到这里,医院为有梦想的医生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这是医院取得发展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医院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和付出的精神非常突出。跟其他医院比起来,我相信这种精神在这里体现得更为强烈,激励着每一位医务人员不断进步,也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医院整体发展。

采访人:“顶天、立地、惠民”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提出的发展模式。请您介绍一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立地”这一段的部署,以及天通苑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院整体规划的意义?

魏来:清华长庚医院在“立地”方面的部署主要是与昌平区卫健委合作共建天通苑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通苑是亚洲第一大社区,人口众多,在这里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护佑本地百姓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服务群众角度看,是为周边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全方位服务,基层诊疗服务在这里“落地”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预防控制疾病发生传播。从落实国家政策角度看,是对国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求的积极响应,落实了国家对民众健康的要求。从体现清华大学特色角度看,还可以融入清华大学科技创新成果,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服务流程等。

天通苑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清华长庚医院整体规划也很重要,这是探索健联体的关键步骤。医院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负责公共卫生,两者很容易脱节。通过建立健联体,实现医防融合、全专融合、家医服务、科技赋能、全网融通等目标,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采访人:请您介绍一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工程的建设情况和目标。二期将为医院带来哪些可能?

魏来: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工程在建院时就已经进行了规划。一期是最先投入使用为患者服务的空间,二期是空间的进一步拓展,用来满足更多患者需求和提升就医体验。

二期工程建筑总面积为156070平方米,约为一期建筑面积的两倍。这为医院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首先是就医环境将极大改善,宽敞空间使患者就医更舒适,也为医生、护士和工作人员提供更便捷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虽然二期的床位设置仅为一期的二分之一,但这是基于提高就医质量考虑,可以让每位患者得到更优质护理和关注,医院还可以精细化管理患者治疗过程,缓解床位紧张问题,提高床位周转率,让更多患者及时得到治疗。

二期工程将会在楼内建设或扩大一些新的中心。比如我们的肝胆胰中心,这是清华长庚医院的优势科室,二期会进一步扩大中心规模,为患者提供更好治疗环境和服务。二期妇儿中心将为天通苑地区妇女儿童提供专业医疗服务,填补当地没有专门的儿童医院的空白,包括妇产科检查、儿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等,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消化中心对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二期会进一步完善设施和技术,提高对消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服务。急救中心的启用会大大缓解医院急诊科压力,提高医院急救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及时的急救服务。

毫无疑问,二期工程还将提供智慧化服务,将在智慧化方面有诸多创新。在就诊环节,患者可以通过智能系统预约挂号、查询排队信息、了解医院布局等;智能停车系统会帮助患者快速找到停车位,减少停车时间;智能交费系统会使交费过程更便捷快速,避免人工排队麻烦。在手术过程中,智慧化系统还会对患者生命体征、血液化验数据等进行实时监测,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同时对手术器械、药品等进行管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患者在住院期间,智慧化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整合,包括病史、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医生就会通过智能终端随时查看这些数据,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对患者所需物品进行管理,做好药品配送、物品消毒等工作,确保患者的生活和治疗需求得到满足。

采访人:对于未来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您有哪些期待和憧憬?

魏来:对于未来的清华长庚医院,我充满希望、信心和期待。过去10年,医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与一些历史悠久的医院已经不相上下,并且大家能紧跟国际医学发展潮流,在医工结合等一些方面也表现出色。

未来10年,我希望将学科带头人理念和能力转化为团队集体理念,打造功能齐全、协作紧密的团队。这个团队不仅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具备较高水平,还能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学科建设和创新。我期待团队攻克更多医学难题,提高疾病治愈率,控制疾病发生,让患者更快康复并回归社会。同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建联体建设,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效率,探索出一些优秀的模式。希望医院继续保持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和付出的精神,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我还希望医院加强国际合作,引进更多先进医疗技术和理念,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相信,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清华长庚医院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